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6章 妻子的规劝 (第2/2页)
容易染上病气。” 苏轼连忙让丫鬟把饭菜摆在桌上,恭恭敬敬邀请妻子:“夫人,任妈妈说得对。咱们漂泊在外,更要爱惜身体。之前都是子瞻的错,请夫人原谅。” 话已至此,王弗还能说什么呢,只好顺着下台阶。 太过絮烦,就会惹人恼了,王弗显然知道分寸。 苏轼虽固执,但还不至于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他暗暗把妻子的话揣在肚子里。 一日,苏轼在衙门里又处理好了公文,杨石头就立马上前:“老爷,前日你说要去看‘饮凤池’,是否现在要去?” 苏轼正要说好,但转念又想起妻子的话,遂说道:“今日身上有些困乏,石头,你出去给我买点吃食回来。” 杨石头拿着钱去了。 等把杨石头支走,苏轼便独自走出了衙门。 顺着大街,他走了很远,忽的看见了一个乞丐,上前问道:“老翁,你今年高寿?” 那老乞丐抬眼一看是苏大官人,立马恭敬回答:“老身今年六十有五。” 听老者是凤翔本地口音,苏轼请求道:“老翁,你可知这凤翔府穷苦百姓都住哪儿?” 哪怕是汴京城,也有繁华的大道,也有破旧的小巷,更何况小小的凤翔府? 老乞丐道:“大官人问这个就问对人啦!请跟我来。” 穿过好几条街道,老乞丐带着苏轼停在了一片低矮的房屋前。 这里是凤翔城内最低洼的地方,夏季潮湿闷热,冬天寒冷刺骨。 住在里边的都是些生活十分艰难的穷人。 看着这一场景,苏轼的脚步都变得沉重。 一家破旧的房屋面前,一个老婆婆正在门口缝补衣裳。 尽管那老婆婆身着麻布衣裳,但却十分干净整洁,身上的气韵和农家老太不同。 苏轼上前询问了老人家的年纪,当问道她的孩子时,老婆婆忽然痛哭起来。 苏轼忙问:“家中可有什么变故?” 老婆婆哭诉道:“我家原本开着一家书铺,日子也算过得不错。可是‘衙前之役’让我没了儿子,还要赔偿丢失之物,所以成了这般光景。” 所谓衙前之役,就是官府每年征召百姓免费做徭役。百姓对朝廷不仅要缴纳税款,还要出劳力。 有钱人家花钱就可以免除徭役,可怜穷苦百姓哪怕不愿意也会被衙门里的皂隶抢抓去。 苏轼不解:“朝廷征召百姓干活不假,只是怎会没了儿子还要赔偿?这却是为何?” 一旁的老乞丐介绍道:“凤翔府盛产粗壮的木材,于是官府年年都要征召壮年沿着渭河入黄河,把木材和上供之物送去汴京交割。若中途出了事,那负责押运的壮年就要负责赔偿。” 苏轼吃惊:“就算人死了也要赔偿?” 老婆婆越哭越伤心:“官府哪里管我们的死活?我儿子尸骨无存,还要赔偿官府丢失的东西。不赔,就把我和夫君抓紧了大牢。不得已我们赔了银子,可我夫君却病死在了牢里。” 苏轼听了心痛万分。剪秋萝的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