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三章治世之道 (第2/2页)
行其中,那么天地自然。 制礼就是学习天道之行。 春秋时,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却是乱世,历经各朝各代,不论谁当天子,实则以稳为重。 大秦之时虽只有两世,但却统一了规矩,清除了许多异端学说,为后世打下大一统的基础。 到大汉之时,董先生独尊儒术,其实也只是为求天下稳定而已, 自此之后,无论中原大地如何纷乱,最终都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只要一合自然还是回归正统之治。 大唐之时若无武则天,为争皇权必然大乱,自无其后的开元盛世。 塔读.app,免费小说>.网站 而到了唐明皇之时,大唐兴盛已至极点,可一次安史之乱就让大唐失了根基,由此可见动乱之源非在于集权,而在于权势不均。 就如同万历先皇之时,内阁首辅张大人统领内阁几十年,而皇上深居后宫,多年不上朝,几乎所有大小事宜皆由张大人把持,若论及其权势,比之现如今的魏忠贤还要强不多知少倍。 可万历帝纵然不上朝,天下自然依规而治,有如天地之间万物依道而自然而生自然而灭一样。 只是张大人权势一失,权势就像散落的金银一样,引得众人争执,由此大明也一直动荡不安,失了稳定,民生艰苦,先皇仁善,却也无力回天,成为朝臣争斗的牺牲。 而皇上继位之后面对东林党与魏党之争也只能择一而选,当然这也是皇上英明之举,若任东林党与魏党在朝堂之上争斗不休,那么国自失其基,又如何抵抗外敌。 所以老夫对于东林党也好魏党也罢,其实都没有成见,此时魏党势大,自然也是有利有弊,利于稳定,却又不利于开明纳谏。 但如何来评判此事,当以百姓是否安居为准,而非是谁当权为准。 东林党当权之时,也有许多异议朝臣死于非命,与魏党其实并无区别,朝权之争历来如此,无辜牺牲总是难免的。 至于老夫为何会选择退隐,统领大人应该知道其中原由了吧。” 王穿一听也是陷入沉思,他所认识的历史其实未必是真正的历史,此时的王尚书所言到是看得通透,以史为鉴,也符合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权力的统一与稳定才是最为重要的,而非是以智治国,以智治国国之贼也,智必致乱,这是因为人的私欲决定。 塔读.app,免费小说>.网站 若依着王穿所认识的历史,崇祯朱由检之所以如此辛劳却无法延续大明江山,其实非在于只是后人一些人所言杀了魏忠贤。 而是过早的杀了魏忠贤,当魏忠贤所掌集权一旦扩散开来之后,没有一个人能代替集中权力,反而让权力分散以引发更多争执,以致于朝堂纷乱。 若朱由检不是如此急切的杀了魏忠贤,而是慢慢培养另外一个贤能之人以代替魏忠贤,那么或许不内乱的大明可以延续下去,甚至于让后金没有任何机会,就算后来朝代更替怕也没有后金满人什么事了。 (这也是个人想法,非是为魏忠贤洗脱,朱由检在继位一年之后就杀了魏忠贤,这让魏忠贤一直集中的权势又成为众人相争的对象,整个大明朝堂才会不稳,也正因为如此袁大督师才会被杀,这也正是朝堂权力相争的结果,也才给了后金机会。 而传朱由检死时已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其实也是因为那时的朝臣都忙于争权夺利所致,如果大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或许大明还不会如此短命了。 不过天要灭一个王朝,最后自然是天灾不断,人祸不断了,而这也正是天道循环。任你有通天本事,其实都无济于事,这就是历史的大势所驱。纵是朱由检比他的历代祖宗都既勤又俭,可却也无法挽回。) “原来如此,尚书大人看得透,也不恋于权势,这是许多人,许多读书人看不透的事,能得能舍,能进能退知时顺势方为君子呀。” 王穿此时也是十分感叹,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之所以人们不认为历史会重演是因为人们还站得不够高而已,被一些虚幻之相所迷惑而已,就好像秦始皇想不秦二世而灭,李世民也想不到只有三百年,这些开创盛世之人一旦迷于盛世之惑,就会自己也觉得自己了不起,可当一两百年之后,当大家都忘记了建大业之时的艰苦历史之时,那也是到了改朝换代之时了。 “老爷,承恩寺那边好像出事了。” 此时一个家奴也是匆匆赶来向尚书大人汇报着。 讨论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王穿与王尚书一听,都同时看向承恩寺方向。 只见此时天空之中佛光闪耀着,虽然看不清人,但却十分耀眼。 “尚书大人,看来是有妖邪去承恩寺挑恤,如此好戏,在下不可不云,在下也先行一步了,告辞。” 王尚书虽然疑惑,但却并不发问,也是起身行礼。 “统领大人慢行。”青虫月二的天启1626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