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章 结硬寨、打呆仗 (第2/2页)
是有心了。 卢九德谄媚的道:“万岁爷,还有各位总镇,这黄河舆图可是咱家还有高公公带人花了七天七夜时间赶制出来的,特别是这些城池还有营垒,是专门找州城内的木匠雕刻的,对了,还有这个是营垒的模型,是万岁爷专门吩咐搭建的。” 卢九德说完,两个小太监从旁边抬出一个木头做的营垒模型。 这个模型大约有三尺见方,高度大约为尺许,呈内凹多边形。 “西洋铳台?”黄得功、胡国柱和另外几个辽东出身的总兵失声说道。 “对,西洋铳台。”崇祯熟知明末历史,知道西洋棱堡早就传入到大明,孙承宗修的宁远城就是个大型棱堡。 棱堡在欧洲进化到极致。 但是在中国早就已经遭到淘汰。 其原因就是与中国的战争规模不匹配。 棱堡由于其建筑特点,规模都不大,只能用来驻军不能给百姓提供保护,这对于古代西方几千人甚至几百人规模的战争很适用。 但是对古代中国动辄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战争就毫无用处。 因为进攻方只需留下少量兵力牵制棱堡内的守军,就可以派出大量机动部队深入防御方的腹地,实施大规模破坏削弱战争潜力。 所以古代中国大多会把城池修得很大。 不光给军队提供保护,还给百姓提供保护。 因为百姓意味着人口,人口则意味着战争潜力。 正是因为这个,棱堡在中国一直都得不到重视。 但是崇祯身为穿越者,却知道棱堡其实还是有用的,有大用,关键看你怎么个用法。 一个棱堡没什么大用,但是十个呢?一百个呢?甚至成千上万个棱堡遍布黄河沿线,那将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而且这些棱堡并不是呈线状分布的。 崇祯设想之中的黄淮防线,是一条由成千上万个棱堡构成的、横跨黄河南北两岸纵深超过二十公里的大型复合型工事。 建奴可以轻松攻破一个棱堡,甚至十个棱堡。 但如果是二十个呢?五十个甚至于上百个呢? 就算建奴身体上吃得消,精神上也会疲惫不堪。 因为他们会绝望的发现,在这条防线上的棱堡似乎永无穷尽。 而二十八镇大明边军要做的,就是把守这成千上万个的棱堡。 这就是崇祯设想的黄淮防线,战略上借鉴曾剃头的“结硬寨、打呆仗”,而战术上则借鉴西方的棱堡技术。 两者结合,想想都很恐怖。 曾剃头的人品怎么样不说,半圣不半圣也不予置评。 但是他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却是唯一可以帮助弱旅战胜强军的伟大战略。 当年湘军新募,未经战阵,武器装备也不占据优势,兵力数量相比太平军更处于绝对劣势。 太平军却都是从广西一路杀出来的百战老兵,人多势众,还有一大群拥有丰富战阵指挥经验的高级将领,当时无论怎么看,太平军都能以碾压之势碾碎湘军。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打了所有人的脸,湘军靠着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战略,愣是与太平军打得有来有回,等到后来湘军的战斗经验上来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更新,更是经常以几千人压着几万太平军穷追猛打。 天京之战,五万湘军居然包围住了二十万太平洋驻守的天京。 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军也曾经靠着这一战术重创工农红军,结果逼出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锤炼出了一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强军队。 毫无疑问,曾国藩的这一战略就是最适合当下明军的好战略。 因为明军不仅战斗力远不如建奴,兵力数量上也不占据优势,武器装备上也已经处于劣势,不靠曾国藩的这一战略,明军根本就撑不过建奴的一波冲锋,也就“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战略能勉强给大明续命。 而棱堡跟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战略,简直就是绝配。 总之,这不是万里长城,工程量及工程难度远不及万里长城,但是防御功能却胜过万里长城百倍,建奴要攻破这条黄淮防线,绝非易事! 而且拖的时间越久,这条防线就会越坚固! “请大家再看黄河舆图。”崇祯轻轻击掌,将众人注意力转移回沙盘,又道,“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建奴若南下,必然会沿运河进军,因为借助运河漕运便利,可以极大的节省物资损耗,提升建奴的持续作战能力。” 黄得功以及二十八镇总兵不约而同点头。 崇祯又道:“所以我们的防御首要也是运河。”寂寞剑客的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