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章 俗世何曾分黑~白 (第1/2页)
看明实录,尤其是看建文一朝的史料时,朱七牛其实是有些无语的。 就是说,建文那一朝的君臣但凡对一点,朱棣都不可能造反成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zWWx.org 在那四年里,建文一朝的君臣可以说是完美避开了全部的正确选项,而且还全部选中了错误选项。 什么逼死湘王啦,什么撤掉耿炳文换上李景隆啦,完全不像是一群脑袋正常的人想出来的决策。 也是看完那段史料,朱七牛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好友齐泰居然还是个隐藏的……眼高手低。 朱七牛也只能这么形容了。 毕竟是多年好友,得给齐泰留点面子。 而对于更加脑残的方孝孺和黄子澄嘛,朱七牛就没那么大包容心了。 所以尽管方孝孺也是宋濂的得意门生,可朱七牛对他从不假辞色,甚至至今都没见过他一面,方孝孺的数次拜访都被朱七牛找机会推掉了。 所以朱七牛作为会试主考官,直接把原本排名会试第一的黄子澄放在了最后一名。 这还是看在黄子澄确实有几分文才的份上,否则朱七牛直接就把他刷下去了。 练子宁虽然同为建文四大文臣,按理说朱允炆的失败跟他有逃脱不掉的责任。 但据明实录记载,练子宁是四大文臣中唯一一个始终清醒的人,不仅看出了李景隆的问题,而且数次秉笔直书,慷慨直言,不畏生死,只不过皇帝不听他的罢了,迷之信任李景隆和方孝孺等人,这才成全了奉天靖难。 之后,有识人之明的朱棣意欲既往不咎,招降练子宁,可练子宁不从,于是朱棣命人割掉了他的舌头,还说自己欲效周公辅成王。 子宁闻言,用手伸进口里蘸着舌血,在殿砖上大书——成王安在! 朱棣因此恼羞成怒,这才狠心将练子宁斩首,抄家灭族。 相较于不管不顾一心削藩的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练子宁显然能力更加出众,认得清形势,但他依旧选择了慷慨赴死,属于是为国尽忠。 而黄子澄他们三人嘛,虽然结局也不好,气节似乎挺足,方孝孺还被灭了十族,可多少给人一种骑虎难下、羞愧难当、不得不以死正名的感觉。 其中尤以方孝孺最受人非议。 毕竟他昏招频出、误导皇帝在前,仗着是宋濂弟子、文坛泰山北斗而抵死不从、言语无端在后,直接牵连十族被灭,属实是相当心里没谱了。 可能有人会说,一样是建文帝的臣子,一样是宁死不从被杀,凭啥练子宁就独高一筹? 道理很简单,练子宁属于是有想法却不受信任和器重。 若是听他的,奉天靖难根本成功不了,建文丢失皇位的责任他占得很小,就是转投朱棣都不怎么会受人置喙,但他依旧选择了为君尽忠,宁死不屈。 而另外几位呢,却属于是看不清形势,明明颇受皇帝依赖,却害的皇帝丢了江山,平白让那么多人死掉,建文丢失皇位的责任最起码有一多半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