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华娱1997 第14节 (第2/2页)
去年由“矮大紧”牵头成立的【麦田音乐】也声势不小,推出来的朴树和叶蓓,目前都是歌坛比较人注目的新星。 正大和麦田之外,还有几家唱片公司实力不弱,旗下基本都有几个一二线歌手坐镇,算是大中型唱片公司。 而这些唱片公司下面,就是小型唱片公司。 小型唱片公司大多都没有独立包装歌手的实力,顶多签几个新人刮彩票。 他们的主营业务,更多的是和独立歌手合作,制作歌曲、宣发销售、版权管理等等。 曹轩主要找的就是这种小型唱片公司。 当然,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他也去了,结果毫不意外,对方不是予以拒绝,就是想和曹轩签经纪约,而且条款非常苛刻。 在网络还未兴起的年代,歌手要红,一般都要依托电台、电视以及媒杂志媒体这几个宣传渠道。 而这些渠道资源,大多都是被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垄断瓜分。 唱片公司手里捏住命脉,在与歌手之间关系中,自然而然的占据主导地位。 成名歌手还好,而未成名和新人歌手,因为要完全依托唱片公司的资源,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只能任唱片公司随意摆布差遣。 拿曹轩从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得到的合同举例,差不多等同于卖身契。 合同年限没有一份是低于5年的,10年以上是比比皆是,专辑、商演以及其他各类收入,歌手能拿到的占比只有5~10%,极少数才是10~20% 甚至还有的唱片公司,直接不给歌手任何分成,光发工资。 底薪每月500,包吃住,并且没有其他任何附加条款,比如工资逐年增加,奖金绩效,作出成绩更换优厚合同等等。 换言之,万一有歌手红了,只要唱片公司不给加薪,就是红到一线,照样每月拿500。 得亏时代变了,不然通通都得挂路灯……… ……… 对于这种卖身契式的压榨合同,曹轩是绝不会签的。 所以他只剩下一条路,找小型唱片公司合作,自己出单曲。 经过几天的明察暗访,以及多方打听到的情报,曹轩最终圈定了一家合适的唱片公司——【蓝启唱片】。 这家唱片公司规模不大,但成立时间很早,在九十年代初,内地流行乐还没形成气候时就已经创立。 起初老板有两个,【蓝启唱片】这个公司名,就是从两个老板的名字各取一字组成的。 不过后来因为蓝启一直不温不火,甚至算是赔本赚吆喝,就有一位创始人退出,仅剩下现在的老板韩启独立支撑。 曹轩打听过这个韩启的情况,资料不多,只听说是大院子弟,曾在京城市政府工作。 后来在崔大师的感召下,韩启痴迷上了摇滚,辞职下海经商,和另一位创始人一起开办了【蓝启唱片】。 蓝启综合实力不算多好,甚至在一众小型唱片公司中都只能排名中下。 公司成立好几年,发行销售的专辑数量才将将突破六位数,现在还没倒闭,全靠老板韩启咬牙撑着。 不过,蓝启也不是一无所长,否则曹轩也不会找这家公司合作。 蓝启的优势是,他们和京城几家电台走的很近。 据说是韩启的门路,具体什么情况不清楚,但是韩启曾运作过多首歌登陆京城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旗下的频道和节目。 乃至冀省和津市的电台好像也出现过韩启运作的痕迹。 以至于蓝启现在的主要营收,就来源于承包其他唱片公司的电台宣传业务。 曹轩看中的就是蓝启的电台资源。 诚然,现在电视已经晋升为第一主流媒体,但并不代表电台退出历史舞台。 在农村、城镇,乃至三四线小城市,收音机依旧是很多家庭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台主持人的名气,并不弱于一些明星。 曹轩当然更想上电视,但是电视资源太激烈了,很多大腕都得排队抢,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转战电台。 ……… 【蓝启唱片】的公司驻地并不大,只有几间办公室,公司职员算上老板韩启都不到10人。 说是唱片公司,但规模还不如曹轩待过的高档录音棚。 曹轩之前非常疑惑,蓝启明明坐拥电台便利,不敢说成为业内大公司,,但混个中等问题不大,为啥偏偏沦落成这个惨样。 不过,等他见到了韩启本人,就有些理解了。 “《一万个理由》,情歌啊。” 拿着曹轩递过的小样和资料,韩启简单翻了一下,圆润的脸上马上露出嫌弃,直接开门见山。 “你找别家吧,我们蓝启只接摇滚,暂不开展其他歌曲类型的业务。” 曹轩被韩启这句话弄得有点发懵。 他之前就听说韩启是个铁杆摇滚迷,但没想到会到这个地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