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生存指南_第011章:洪武二十五年(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11章:洪武二十五年(上) (第2/3页)

出征北元,就能总管军事,毫无掣肘。

    为什么是蓝玉呢?

    因为蓝玉是太子朱标的妻舅。

    当然了,除了老朱这种异类,天家往往是少亲情的,因此,这一层亲戚身份之外,更多的,肯定还是蓝玉早早就投靠了朱标,成为太子一党。

    朱标想要接班,第一个要拿到的,就是军权。

    这是常识。

    蓝玉就是朱标的军方势力代言人。

    征伐北元一战也很顺利,蓝玉率领大军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彻底摧毁了元室正朔。

    班师回朝,有功要赏。

    更有趣的来了。

    本该被封为‘梁国公’的蓝玉,结果却成了‘凉国公’。

    为什么会有这一字之差?

    传统观点基本都是,蓝玉娇纵跋扈、侮辱元妃、纵兵毁关,因此受到老朱的敲打,将‘梁’字换成了‘凉’字?

    真是这样吗?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一点,老朱是一个很双标很分裂的人,对于武将,特别是跟随自己许久的亲信,无论是贪财还是嗜杀,容忍度都很高。

    比如,就像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本该封公的两人,汤和和廖永忠,止封侯爵的原因,表面上,一个是嗜酒妄杀,一个是擅窥朕意,这算什么大事?

    实际原因是,汤和在老朱与张士诚对峙时,负责镇守太湖北部的常州,一度产生了摇摆,还酒后吐真言;“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明史·汤和传》记载,‘太祖闻而衔之’。

    汤和为什么心存怨念?

    当年老朱从军,是汤和帮忙引荐的,谁能想到,本来打算招来当小弟的同乡,一步步爬到了自己头顶,甚至成了主子?

    这事儿,放谁身上会平衡?

    汤和不平衡也就不平衡吧,还在喝醉的时候,不小心说了出来,还被老朱知道了。

    结果,本该是公爵的封赐,降成了侯爵。

    再说廖永忠,更简单,这位溺死了小明王韩林儿,对于老朱来说,除去了一个心病,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某人却不太聪明,把这本该深深埋在心底永远忘记的事情,当成了功劳,还试图以此讨要封赏。

    这是邀功么?

    这是打脸啊!

    于是,本该稳稳的一个公爵,降成了侯爵,甚至又过了一些年,还因为僭用龙凤的罪名被赐死。

    僭用龙凤,又巧合又讽刺。

    稍稍剖析过汤和与廖永忠,再看蓝玉,表面上那些骄纵一些的罪名,算大事吗?

    不算。

    那么,为什么是‘凉’呢?

    这个‘凉’字,别想太多,就从字面意思理解一下,再稍稍联想。

    嗯……

    是不是有人心太热了,于是,皇帝陛下给了一个‘凉’字,提醒提醒。

    谁心热了?

    提醒谁?

    答案,不是蓝玉,是朱标。

    儿子啊,你爹我虽然老了,但还没死呢,你冷静冷静,做事情别这么急。

    这才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真相。

    所谓‘凉国公’的真相。

    不过,朱标听了吗?

    答案是没有。

    继续。

    转眼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胡惟庸案再起。

    起因也很有趣,是蓝玉北征时,带回了一个胡惟庸余党,名叫‘封绩’,这人作为污点证人,再次揭发了胡惟庸的一系列罪状,导致旧事重提。

    这里不得不先回到洪武十三年。

    最初的胡惟庸案,其实只是一场很小的案子,并没有牵连到太多人,特别是那些开国功臣,基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普通人或许觉得,朱元璋废除了持续千年的宰相制度,应该需要很大一场阵仗才能成功,因此,大规模诛杀是难免的。实际是,以老朱当时对朝堂的掌控能力,就只是,杀了,废了,我自己来。

    以上。

    再说洪武二十三年,已经被尘封的旧事重提,却成了波及诸多开国公侯的一场大波澜。

    事情从当年的五月份开始。

    从已经执掌监察部门多年的左都御史詹徽弹劾诸多功臣勋贵开始。

    詹徽弹劾过诸多功臣‘多行不法’之后,当时的都察院,很快将矛头指向了李善长,以封绩提及的胡惟庸旧事,以及李善长的侄子李佑的诸多‘不法事’为引子,连续多日,反复攻击,要求皇帝陛下处置。

    朱元璋的应对是什么?

    洪武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的五月十八这天,面对群臣的不断弹劾,朱元璋召见了李善长,原文是‘上诏慰谕之,复召诣奉天门,与语开创艰难之际,为之流涕’。

    君臣两个回忆往昔,痛哭流涕。

    这是老朱的‘鳄鱼眼泪’吗?

    暂时别下定论。

    再然后,依旧是洪武实录记载:复至右顺门,上谓群臣曰:“吾欲宥李佑等死,以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