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锋汉起_第三百八十一章临机应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一章临机应变 (第1/2页)

    扬锋汉起第三百八十一章临机应变遂宁城西面卧龙山,沈庆之带着五百精锐潜伏在此已有两天。

    五日前,朱林率水师向遂宁城发动攻击,拔除两岸的数处夯台。前方激战,沈庆之则带着精选而出的五百精锐悄然在涪水右岸登陆,隐身在茫茫山林之中。

    沈庆之入伍之后随张锋参加骁勇营攀山越岭的训练,这五百兵丁皆是挑选出的精锐,穿皮甲、带钢刀,携三日食粮,在山林中穿梭自如。

    建立骁勇营的时候,杨安玄便想过这批精锐不同于普通军兵,经常会用于潜入敌后行动,因此携带的补给十分重要。

    杨安玄命人将小麦磨成粉,和香油、盐蒸熟晒干,用油纸包成半斤大小一块,装入随行的布袋之中,食用时和水调糊,三斤可供三日所食。

    为保证将士们的营养,每到冬季杨安玄暗中派暗卫到秦魏等国购买牛羊,就地宰杀风干,制成牛肉干、羊肉干作为肉脯运回襄阳,将这些肉干再磨成粉,便是行军最好的干粮。

    五百兵丁每人带三斤油麦粉、两斤肉干粉,足够让他们在从林中生活五天。沈庆之带着将士在林中穿行,两日前夜晚凫过涪水,悄然隐伏在遂宁城西的卧龙山中。

    朱林率军已将涪水两岸的夯台扫平,昨日开始登岸进攻遂宁城。时近午时,沈庆之能听到数里外的喊杀声。

    一名兵丁低声道:“沈将军,你看。”

    官道上出现长长的车队,是广汉来的运粮队,沈庆之心中欢喜,苦等的战机终于来到。

    一刻钟后,运粮队来到遂宁城西城,城门打开让粮队进入,沈庆之趁着粮队进城之际,率军杀出。

    城中蜀军根本没想到后方会有晋军潜伏,城门被粮车堵住无法关闭,沈庆之轻松地冲入城内。

    蹇亮正在东城与晋军交战,这两天晋军不时佯败退走,蹇亮不为所动,紧守城池不出,朱林亦无可奈何,只好运攻城器械开始强攻。

    听到西城被晋军冲入,蹇亮大惊,吩咐部将严守东城,自己带了数百兵马想夺回西城。

    沈庆之冲进城内,并未急着冲往东城,而是让麾下将士四散开来,在城中四处纵火破坏,高呼“晋军破城了”。城中百姓不辨真假,携儿带女朝城门处涌去。

    蹇亮见城中火起,到处都是破城的呼声,百姓乱成一团,身边的兵丁悄然离开,心中惶恐不安。等来到西城门,见城门大开,不少兵丁混杂在百姓之中向城外逃去。

    站在城门刚要呼喝关上城门,一只冷箭尖啸而来,幸亏身旁的亲卫推了他一把。冷箭在脸上划出一道血槽,蹇亮魂飞魄散,撒腿就朝城外跑去。

    主将跑了,兵丁哪有战心,沈庆之来到东城杀散守城的蜀军,打开城门放朱林率军进入,遂宁城落入晋军手中。

    朱林出榜安民,禀报垫江城中的刘敬宣。酉时刘敬宣率大军乘船来到了遂宁城。遂宁城丢失,防守关卡的蜀军要不归降要不逃入山中。

    蹇亮一口气逃回广汉城,谯道福得知遂宁丢失,将广汉城周围的百姓皆迁入城中,四门紧闭,准备严防死守。

    刘敬宣得知沈庆之潜伏在遂宁城西,趁运粮队进城中夺了遂宁城,很是夸赞了一番,给沈庆之记了首功,等取了成都后为他请封。

    “沈将军不光骁勇善战而且还足智多谋”,刘敬宣笑道:“不知沈将军有何妙计取广汉否?”

    沈庆之带着几分得意道:“破遂宁城时,愚命百余名麾下混入百姓之中,应该已经混入广汉城中。”

    刘敬宣随口一问,没想到沈庆之真的找到了破敌之法,此时对这名小将着实刮目相看,难怪杨安玄肯将妹子嫁于此人,这沈庆之确有过人之处。

    “事不宜迟,朱林你和沈庆之率三千兵马尽快抵达广汉城下,想办法与城中细作取得联系,里应外合破城。”

    …………

    夕阳西下,谯道福一身戎装在亲兵的护卫下巡视城头,所到之处兵丁纷纷持械行礼。谯道福不时停下脚步,温言与兵丁交谈,问询温暖,偶尔替他们整一整戎装,兵丁们感动万分。

    站在东城头,谯道福望着数里外的晋军营帐,神情轻松地大声道:“晋军攻城半月余,丝毫无损我广汉城。城中积粟可供一年所需,军械充足,再过月余大王又将派援军前来,这些晋军当有来无回。”

    蹇亮讨好地笑道:“广汉城中有将士六千,谯刺史征发城中青壮得三千余,加上城中百姓相帮,便是多出十倍晋军亦无法破城。”

    谯道福指着城下残瘫的攻城器械,笑道:“广汉城固若金汤,众将士齐心协力,刘敬宣想破广汉势比登天。传令下去,宰三十头羊,犒赏守城的将士。”

    大筐的面饼抬上城头,热气腾腾的羊肉也抬了上来,吴清跟在众人身后从筐中抓起两张饼,炊兵勺了两块羊肉放在饼上,将羊肉裹在饼中咀嚼,香甜味美。

    靠在城堞之上,吴清暗中打量着四周情形,身旁或站或蹲的几人都是随自己一起潜入城中的袍泽。他是军中部司马,攻取遂宁城时奉了沈庆之之命带着一百二十名弟兄化装成百姓潜至广汉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