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 (第3/6页)
传的东西。 并且这个东西,跟现存的十八篇内容不是一个性质,否则要删就一起删了。 所以山海经被删除的十四篇中,或有大量的,类似于《竹书纪年》中‘昔尧德衰,为舜所囚’、‘大禹据夏地以抗舜’这之类的言论。 这种言论,在西汉是终极不和谐,在之后也基本是禁书,唯有现在我们才能自由地百度到它。 毕竟该言论直接推翻儒家根基了,孔子一辈子都在呼吁回到三代以前,疯狂吹捧尧舜禹圣君盛世的美好。 你山海经倘若跟竹书纪年一样,传播什么舜流放尧,大禹挟功劳逼死舜帝,那刘歆删个十四篇很正常。 不过有些东西再怎么禁,还是会流传的,譬如就有竹书纪年这种古书留下一家之言。譬如就有李白作诗《远别离》:……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李白这诗说明,在风气开放的唐代,还是有少数典籍或只言片语,有流传关于上古历史颠覆三观的另一种说法的。 至此,以上论述…… 通过刘歆的人品,刘歆的作为,以及他校书的初衷和私心。 我个人姑且认为山海经中,隐藏有大量上古历史,其中主要的部分,被删除。留下一些地理、动物、植物、神怪和宗教风俗等内容。 其中,还留下了少量的,刘歆认为没什么问题的,无伤大雅的‘历史’,而那些历史,则是我们所认为的,不现实的神话传说! 我认为,山海经,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真相! 刘歆用自己的方法,隐藏埋没了那真正历史文本,制造了上古空白的千年。 要知道司马迁当年,本来就是在写一本史书,山海经如果只是百科杂书,那他不写就不写,为何要提山海经?为何要来一句‘禹本纪、山海经,余不敢言也?’ 他到底是怎样的立场,怎样的复杂的心态写下这样的话?我不知道。 但至少,司马迁自己都认为,山海经包含了历史,并且是有资格列入史记,至少影响史记内容的东西!否则他提都不用提。 他在写史记时,参考禹本纪,参考山海经,最后决定不敢言。 或许,那违背了他的世界观。 要知道司马迁与董仲舒有一层师徒关系,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选择了儒家主流的说法。 如果山海经记载的各种传说,与其相悖,他自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对另一个‘不敢言’。 司马迁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因为山海经与他要写的史书相关,他是在对自己把五帝本纪那么写,而进行一个解释。 山海经,其未删减版本,或许是另一种历史真相。 …… 为了让大家看懂,或许啰嗦了一些。我也没写过论文,见谅。 但我必须要啰嗦这些,因为我对山海经的一切个人理解,都将建立在以上的中心思想下。 我对山海经的所有解读,都将以此‘先入为主’! 今天有限于篇幅,暂时只谈一个故事《夸父逐日》。 该故事最早就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有人说在战国时期才成书,我认为更早一些,至少其中几篇更早。 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列子也讲了这个故事。 在《列子·汤问》之中的第三篇写了:‘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那么山海经是怎么写的呢?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谁引用谁,一目了然。 山海经言辞简略,没有对于夸父心态的描写,没有过分细节的东西。有的只是冷静的文字,且没有任何主观思想的陈述。 相比起来,列子却写了‘夸父不自量力’,写了‘夸父追到了隅谷’,写了‘石膏肉所浸’、‘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种细节。 众所周知,《列子·汤问》是一本成于战国时期的寓言书,偃师献技、愚公移山、扁鹊换心、杞人忧天、孔子见两小儿辩日……都出自其中。 列御寇这个人,特别喜欢将一些看到的东西拿来,改编一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传播一些思想感情。 当然,他也写了很多隐蔽的真相,因为他绝对看过完整版山海经,并且和老子一样,读了很多周王宫室的藏书。 关于列子的一些东西,这个篇幅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