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香江_第3章 台湾之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章 台湾之行 (第2/2页)



    张仲谋道:“据我所知,德州仪器并不介意将技术授权给台湾半导体公司。”

    “这话是不假,只是1M的DRAM技术授权有些困难,目前只能得到256K的技术授权。你也了解这个行业,如今最先进的技术,4M的DRAM已经量产,16M的DRAM样品,年初的时候已经出现,想来明年就可以量产。这256K的技术授权,已经是十分的鸡肋。毕竟距离256K量产,已经过去好几个18个月了。”

    18个月,这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蔡致良的目标是存储芯片,与台积电的业务并不冲突。

    现在市场的主流已经是1M和4M了,很快便会进化到16M了。

    “我可以出面帮你说项,不过至于结果,就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了。虽然美国有意扶持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但是最先进的技术,还是会有所保留的,不然的话,岂不成了第二个RB。”

    这话说的也对,美国的技术不及RB,成本不及台湾,一旦放开授权,最先垮掉的会先是美国。

    “无论结果如何,都将不胜感激。”

    张仲谋除了曾在德州仪器工作25年,有自己的人脉,更重要的是他的官方身份,工研院的院长,有着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

    谈判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张仲谋与工研院出面之后,形势依旧未见好转。或许在台湾,256K的DRAM已经是最先进的技术,但是等到真正量产的时候,说不定就已经是过时的技术了。

    或许还有另一种结局,如果未来在DRAM领域不能有所突破的话,就将晶圆厂卖给台积电,去转行做代工好了,也可以挽回一定的损失。曾经的宏碁就是这么做的,从资金方面来看,还有盈余,但是时间的成本该怎么算呢。

    “老廖,你可想好了?”对于建厂的事情,蔡致良自然早就联络了廖成凯。

    “这么好的机会,还有什么可想的。”廖成凯坐在蔡致良对面,道:“应该是我感激你,临到中年,还能做件大事。”

    “你离中年还早着呢。”蔡致良不禁笑道:“你现在的情况,已经在电脑公司站稳脚跟,前途一片光明,而DRAM工厂,你比我更清楚,可能会蹉跎数年光阴,一事无成,最终只能破产倒闭了事。”

    有些话,虽然是朋友,却还是要说清楚。

    廖成凯道:“我已经而立十年,算是最后为自己博一次的机会,往后也就求个安稳了。”

    “希望这个时候入局,时机是对的。”蔡致良再次强调了一遍。

    时机选好了,自然犹如站在风口上,万事大吉。但是选错了时机,犹如前几年,输不起的时候,自然就输了。但是坚持下去,资金又烧不起。

    蔡致良在台湾待了一周多的时间,签下了一份备忘录,由金河投资,德州仪器以及工研院三方合作,从晶圆厂到DRAM工厂。

    蔡致良将投资从5000万美元,提高到7100万美元,而控股权从七成降低到了55%,还有其他一些对小股东有利的条款,最终拿下了德州仪器1M的DRAM技术授权。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工厂将于年后在新竹工业园开建,预计半年内完工。但是,这只是工厂建成了,并不代表完全掌握了制程技术,也不能保证良率。

    至此,蔡致良算是入局了。期间,蔡致良也定下了,自己思量许久的名字,力微电子。

    “这名字有些不妥吧?力微力微,力量微薄,似乎有些不吉利吧……”德州仪器的代表,高畅提出异议,他想将德州仪器的德字加进去。

    “高先生久在国外,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也是情有可原。这可是一代雄主的名字,怎么能说不吉利呢。”

    蔡致良道:“拓跋力微者,生而英睿,纵横北境数十载,创建了强盛一时的鲜卑帝国。更关键的是拓跋力微高寿啊,享年103岁……”

    最后蔡致良妥协了,叫德州力微,但是高畅依旧不满意,认为德州金河电子公司更好一些。

    但是蔡致良就不满意了,自己是大股东,应该叫金河德州电子。李卫公的走出香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