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六:1901_277 军火贸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77 军火贸易 (第1/2页)

    其实话说回来,粮食问题不算是个大问题的,毕竟要是前线吃紧的话,秦石璜不是还有着基地的物资兑换的存在吗?

    远距离的运输粮食,远距离的兑换粮食,对于基地来说,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而唯一的缺点,那可能就是秦石璜卖给老阎的军火钱要付之一炬了。

    在战争时期,卖的最紧俏的,除了粮食等必需物资之外,那就是军火了。

    尤其是便宜又好用的军火,比如汉阳造,比如小口径炮这类的。

    秦石璜死而复生的事情并没有让众位地方军阀感到多么的惊讶,但是秦石璜四面出击的举动,大肆扩张领域的举动却是使得地方军阀们人人自危了。

    尤其是和川省接壤的,比如贵州,云南些省份。

    比如和川省近在咫尺的,比如山西,陕西,广西,广东等。

    而在这些省份之内,较为典型的就是山西这个省份。

    山西都督老阎本来千辛万苦的加入了北洋军,但是谁能够想得到,自己求爷爷告奶奶请回来的大佛竟然不是保命符,而是催命符。马

    毕竟,民间的传言中,官场上的流言蜚语中,很多的事实和猜测都指明了一点:秦石璜的刺杀案件是老袁亲自指示的,亦或是同盟会和北洋共同策划的。

    换句话说,秦石璜的西南军攻打河南有多么的猛烈,那么这就越证明秦石璜对北洋的敌意有多么大,那么老阎将会受到的攻击会多么猛烈了。

    因此在威胁下,山西的阎西山不得不未雨绸缪了。

    而未雨绸缪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购买军火,扩充军队。

    严格意义的说起来,虽然川省没和山西接壤,在两者间,只是存在一个陕西,但是陕西都督张凤翔可是和秦石璜有一份香火情的。

    因此,秦石璜极有可能是打完河南,再打山西的。

    而在1912年,世界的大环境使的世界的军火贸易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军备竞赛,意土战争,以及即将爆发的巴尔干战争都让以往占据了世界大部分军火贸易的欧洲强国顾不上出售军火了。

    因此,在中国大地上,现在最活跃的军火贸易商行就变成了日本商行了。

    具体的就是三井,高田等,而这几家背后是有日本内阁的影子的。

    不过,因为早早地布局,除了日本,和刚进入远东的美国商行之外,秦石璜的天罡和地煞公司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军火贸易的份额。

    这里所指的军火贸易含义很广。

    包括手枪、来福枪、机关枪、大炮、野炮,除此之外如装甲车、机动车、军盔、鞋帽和军服等军需用品都算在军火范围内。

    而可能是因为提早的进行了军火贸易,亦或是名字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天罡和地煞两家公司在华的军火贸易额都迎来了大肆的增长。

    据统计,两家公司占据了1911年-1912年整个中国军火贸易市场的近百分之五十,其余的百分之五十中,日本占据了百分之45,而美国占据了百分之五。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中国的外国军火市场一直在成倍的增长。

    当然了,这种增长的趋势是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潮流有关的。

    而这种潮流接近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从洋务运动的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的60年代,这种思想甚嚣尘上。

    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朝建造的工厂生产的枪大约是17万支,不到同期沙俄的近1/10。而大清的造船厂建造的船舶不到十万吨。

    与之相比,讽刺的一点,在号称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大清却是花费了近1.5亿两白银去购买外国先进的军火。

    而这些军火包括了几千门火炮,几百艘舰艇。

    据不知名资料统计,1911年的中国军火贸易总额大约在二千万两白银左右。

    国内的市场占据了近百分之六十的份额。

    但是辛亥革命后,不仅是军火贸易额迅速地增加了,军火贸易总额大约达到了近五千万两白银,而且国外的份额迅速地增长到了近百分之七十。

    换句话说,在民国时期,国内的兵工厂迅速地没落了。

    ~~~~~~

    “张兄,你可不知道,我是费好大劲才弄来军火的啊!”

    山西,太原,西城胡同。

    一处僻静的小茶馆,戴着爵士帽的军火掮客敲着桌子诱惑道。

    听到军火二字,身穿灰色军装的,肩上有着军衔的军官迫切的问道。

    “多少枪?多少炮?多少钱?”

    敲了敲桌子,掮客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蘸了蘸茶水,他用右手食指在木头桌子上缓缓地写了几个数字。

    3000。100。100。

    “3000支枪,100门炮,100万银元。”

    砸砸了嘴巴,少校试探着问道:“这个价钱是不是有点贵了?”

    摇了摇头,掮客缓缓地说道:“三千支德国1895毛瑟步枪,100门57mm的德式炮,这个价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