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六:1901_315 南洋舰队的首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15 南洋舰队的首胜 (第1/2页)

    夜晚作战,这往往是考验一支军队作战能力,军事素养的方式。

    “方向,十一点钟方向,主炮三发。”

    南洋舰队,川省号,指挥室内。

    作为川省号的舰长,也是整个南洋舰队的指挥官,龙一完美的展现了卓越的军事素养,他做出了夜晚海战的标准性应对举措。

    “整个南洋舰队散落分开,所有的灯光全部关闭。各舰艇分散作战,各自寻找对方的目标。牢记,各个舰艇不得离开旗舰五十海里。”

    准确的来说,夜晚海战弊端有二。第一自然是难找到敌方舰队。

    此外,在夜幕的映照下,第二点即是己方舰艇极易误伤友军。

    而在龙一的部署下,至少第二点的弊端大大的减少了。

    至少己方舰艇不用担心遭受到后方的友军的炮轰了。

    当然了,炮击这东西还是要看是哪艘舰艇发射出来的。

    可以这么说,要是接收到川省号的主炮炮弹,那么在这场海战中,不论是己方,还是敌方,舰艇的下场非死即残。

    在夜晚的视线压制下,能够找到敌人的舰艇的方法只有两个,第一个自然是派出舰艇冲进敌方舰队,第二个则是用观察员的眼睛寻找对方舰艇。

    显而易见,两个方案各有优劣。前者自然是很容易得到对方舰艇的精确位置的,不过估计损伤会很大,毕竟是冲阵。

    第二个虽然损失不大,因为找寻敌方舰艇,这是仅仅依靠黑暗中的炮弹发射的火光来定位的。因此,敌人的位置精准度却是比较低的。

    不过,话说回来,能否打到敌人的舰艇,这还的依靠舰队的海军士兵们的瞄准实力和运气实力的。

    “是,传令:方向,十一点钟一百五十海里,主炮速射三发。”

    听着程璧光的更加精确的方向,传令员不由得对着上方的枪炮长和枪炮士兵们大声的吼道。

    哐哐哐,骷颅骷颅。

    “炮弹已装填。”

    “校准完毕。”

    ......

    “听令,三发急射。”

    “一分钟,预备,放。”

    轰轰轰,轰轰轰。

    在海战开始的第十五分钟,在程璧光的方向指挥下,在各作战部门的协同下,川省号终于是发出了三发实战炮弹。

    很可惜,一开始的三发炮弹全部的打空了,连敌方舰艇的皮都没摸到。

    不过这也是海军作战的常态,在没有飞机的时代,大炮巨舰唯一的摧毁敌人的方式,那就是将己方的炮弹送到对方的舰艇上。

    换句话说,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的一点,在大炮巨舰时代海军的对抗发射方,运气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的。

    简单地例子,要是运气女神眷顾你方,那么你方舰艇的每一发炮弹都可以命中敌人军舰,而且命中的位置还是关键位置,比如弹药舱,比如动力舱等等。

    而这种关键炮弹被海军的人称为“决胜炮弹”。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一旦敌方舰艇受到了炮弹的打击,那么敌方舰艇额结局要么是沉没,要么是损失了作战能力。

    持续到第二天的正中午,激烈的海战才终于是落下了帷幕。

    在打完这场惊心动魄的夜晚海上遭遇战之后,忙碌了一整个夜晚的北洋海军少将汤相名在他的海军日志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海军终于是有人站出来了。

    ~~~~~~~

    在看过电报之后,遭遇海战的结果让秦石璜显得有点兴奋。

    但是在知道南洋舰队的损伤之后,秦石璜又感觉到有点心痛。

    “经调查,敌方是荷兰舰队。”

    “番号是荷属东印度远东舰队,舰队规模十五艘。

    “一艘奥拓战列舰,满载为一万两千吨。前无畏级战列舰。一艘重巡,两艘轻巡,八艘小型巡洋舰。三艘鱼雷舰。”

    听到详细的舰艇的编号以及规模,秦石璜问起了这场海战的损失。

    “最新的情报,龙司令带领着受伤惨重的舰队已经向着基地移动。”

    “敌方荷兰舰队,奥拓战列舰被我方川省号一发主炮,三发侧炮打中,损失战斗力,现在已被我方俘虏。”

    “此外,我方打沉一艘轻巡,一艘重巡。敌方舰艇其余各有损失,四散而逃,我方舰艇未继续追击。”

    顿了顿,记下了数字,秦石璜接着问到:“那南洋舰队的损失呢?”

    对于这次战斗的战果,秦石璜还是很开心的。

    尽管从纸面上看,有着一艘无畏级战列舰,两艘重巡,五艘轻巡的南洋舰队无疑是以强胜弱的,但是这也不妨碍一点:南洋舰队打赢了。

    “川省号的损毁两座锅炉,动力减少七成,主炮和侧炮各自损毁一座。成都号重巡重伤,昌都号轻巡重伤。”

    “除了这三艘重伤之外,而其余的舰艇也有损毁和轻伤。”

    按着电报上的信息,作战处处长一字一句的汇报到。

    沉重的点了点头,秦石璜显得有点悲伤。

    不过紧接着,秦石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