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三十四章 入川 (第2/3页)
奴,就算累死也没啥,哪天去朝天关一带搜捕些流民补上也就是了。事情坏在广元知县樊仰寰这里:王府只要八百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和能力,樊知县找到方三槐一开口就是两千,还都得是精壮!方三槐一听就傻了眼:手下男女老幼军户全算上总共不到四千农奴,大都住窝棚里。不同于有墙护着的城里,搭在低洼处的窝棚被大水冲走了多半,人自然也是凶多吉少,现在能喘气的农奴只有三千挂零,一下子抽走两千,还得营里给他们预备干粮?剩下的老弱病残无论如何也喂不饱两个营的战兵啊!尤其是时有时无的粮饷已经拖欠了好久,营仓里应急的一点点存粮也都被大水冲去便宜了鱼虾……把这帮家伙逼急了,说不好会酿成兵变呢!勉强交了五百人出来,把樊知县惹怒了:别跟老爷哭这些没用的!拿兵变吓唬谁呢?你敢给本县拆台让老爷我在王爷面前丢面子?行,你等着! 广元县的南面,靠近保宁府附近的苍溪县有个云台山,山上有个云台道观。正殿里供的是太上老君和张天师,偏殿里有个三眼龙王塑像*。嘉陵江大水过后,一众信徒从四面八方跑来拜龙王,观里的道士不能白收香火钱啊,掐指头煞有介事的算了一会就给大家支招:这次大水是群鬼作祟,鬼怕日头的阳气白天不敢出来,晚上在家里挂盏红灯笼就可以驱邪啦。于是入了夜,周围的府县,不少人家都亮起了红灯。无知愚民们的这种情形很常见,饱读“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保宁知府、苍溪知县等地方官见惯不惯了,谁都没怎么往心里去。 也是活该方三槐倒霉催的,人手不够了就照例派了几队人马出营抓流民。这帮家伙都是咋咋呼呼地一路招摇过市,哪里管你什么良民还是流民,扒拉到碗里就是菜,反正即使抓了在籍的良民正好还能榨出些油水呢……于是不少人跑樊仰寰大老爷这里鸣冤。 同样饱读诗书,又正琢磨着怎么收拾不识抬举的方匹夫的樊青天倒没想什么怪力乱神,而是马上就联想到了另一个故事。 黄巢点灯的故事。 传说黄巢强攻浑城三天不下,于是亲自潜入城中侦察。遇险,被一老者所救。老者又指点了入城密道,为了报恩,黄巢嘱老者等到大兵入城时家悬红灯为记,即可免遭兵祸。回营后黄巢按老者指点破城,然见城中百姓皆挂红灯,知老者意图保全阖城百姓,遂未作烧杀,更没把百姓抓去做他著名的“两脚羊”。 大兵们成群结队地公然掳掠四郊、城里百姓们人心惶惶夜悬红灯……你这不是要趁乱造反么?!樊大人不仅立即向保宁府发出警报、并抄呈给了临近的龙安府、夔州府,而且,更是给成都府和蜀王府也都报了一份:“臣忧其效‘黄巢点灯’故事,五内如烹!”——樊大人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保宁知府段元济(字始悦)对事件的原委其实知道个七七八八。如果樊知县只是报到本府,只需要把方三槐喊过来痛骂一顿,教他给樊知县叩头认罪,大不了再赔点银子,这事也就过去了。但樊仰寰嚷嚷得邻府乃至蜀王府尽人皆知,小小的保宁府可就捂不住盖子了——到最后就算是虚惊一场,谁能说樊知县时刻心系蜀王千岁安危是错的?以前王爷未必知道北川的一个小小知县是谁,樊县玩了这么一手,虽然有些不按套路出牌,多多少少开罪了顶头上司,但能让王爷千岁留个深刻的好印象,值啊!话说回来,万一真闹点什么乱子出来惊了王爷千金之体,别说知府的这顶乌纱帽,脑袋都铁定保不住呢! “臣不畏人讥臣杞人之忧,臣实恐激飓熛(音‘标’,火星飞溅的样子)怒之风皆起青萍之末。人皆知常议曰防患未然,孰可大话炎炎必保其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