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初遇挫折 (第5/6页)
是正七品官员。可眼前这位官员冬冠之上,却嵌着一颗珊瑚,阮元听父亲说起过朝廷官员补服顶戴之事,知道能在朝冠上用珊瑚的,乃是二品官员。说起江苏一省,也只有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漕运总督寥寥数人能有此高位。再看他后心补服纹路,果然也是一只锦鸡,正是二品官员的象征。 那官员听后面脚步声,知是阮家父子到了,便回过头笑道:“想必二位,就是国子生阮承信,童生阮元吧。” 阮元看这官员,只觉胡须也已非全黑了,当在五十岁上下。但他虽为二品,神色却颇为和善,并无说书摊上常听及的官老爷架子。阮承信所见官员不少,见是位二品官,也不免有些惊讶。好在他经验丰富,立即回过神来,拉了阮元便拜倒在地。 官员也不在意这些礼节,道:“二位请起,今日本是我主动相邀,不需作礼。本官姓刘,单名一个墉字,原是内阁学士,今年放了江苏学政,偶然来此,便顺路主持了县试,还望没有惊到二位。”说罢做了个手势,让阮承信父子起来。 这话说得轻松,阮元年纪尚小,不知官场人物,倒也罢了。阮承信却知,按眼前这位官员报出官职,定是前时宰相刘统勋之子刘墉了。刘墉不只家世显赫,更是一度担任江宁知府,声名远著。民间感其为官公廉,颇能决疑案,除大害,甚至编了弹词《刘公案》以歌咏之。阮承信虽住在扬州,但也颇闻刘墉声名。这时听闻他来江苏督学,自是又惊又喜。 原本县学考试,便只由府县官员自主择题。但既然学政大驾光临,县官们偶尔奉承一下,由学政代为命题、阅卷,倒也并非不可。但阮承信想到,如果真是如此,阮元的考卷,必是刘墉亲自黜落的。但为什么他又网开一面,要亲自见一见阮元呢?这时也是大惑不解。 刘墉见他神色疑惑,已知其情,便道:“既然二位已经到此,我也就直说主题吧,我看卷上履历,阮先生是国子生,令郎今年,只有十五岁。这些都没错吧。”阮承信点点头。 刘墉继续对阮承信道:“若是如此,令郎才华,果已远胜常人。”阮承信听了这话,更加惊惧。按县署前榜文,并无阮元姓名,何以刘墉又有此一说?但毕竟对面是二品大员,自己也不能失了礼数。便道:“先前看门前榜文,并无犬子之名,想是文辞拙劣,不入大人法眼了。大人这般高论,小人父子只怕承受不起。” 谁知刘墉道:“令郎不得中式,并非因他才学。”说到这里,阮元也不禁抬起头,眼中颇为疑惑。 刘墉摆摆手,门里仆人送了一束纸上来,阮元作答试卷整整一日,对自己所作稔熟于心,见纸上数字,便知是自己所作试题。只听刘墉道:“童生阮元,这是你所作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诗一首,我记得清楚,放榜之时,自己默写了下来。现在就与你说说为何你不得中式。这五言六韵诗,意境开阔而不失韵律,虽不得为名篇,与你这般年纪而言,已是绝佳之作。” 说着翻过一页纸,看着下一页道:“前日第一篇四书文,我取止于至善一句,虽只四字,但内涵丰富,想完卷其实并非易事。你八股对仗,依我之意,只能说是篇平平之作。但你这起讲几段话,很有见识,我在你这般年纪,可决计写不出这样言语。” 阮承信和阮元越来越不理解,为什么刘墉话说到这里,却没有录取阮元。 刘墉继续道:“但这四书文,看得不只是这起讲一段,后面的对仗也很重要。统观前后而论,也只能算是中等之作了。但即便如此,这不过是一场县学考试,我选你中式,也并不难。可是你最后一篇四书文,为何字数竟超出二十五字?” 这时阮元才明白,自己文章不是内容写得不好,而是字数超出了朝廷强制规定。多出二十五字,即便刘墉想让他通过,也会碍于考试明确规定,只得将他黜落。 刘墉喃喃道:“学政我做得多年,眼见这四段八股,每一股最多不过三行,再多便必然难以补救。你只其中一阕,便已两行有余,之后即便想补,又如何来得及?后面几段,便太过浅显,不成规模了。不过我看你履历,你才十五岁,文章语气不纯熟也是难免。若是日后多加勤学苦练,便大有可为。但明日的第二场,我劝你还是不要考了。以你眼下的笔力,想完成一篇可观的四书文,绝无可能。” 阮元听刘墉前后分析,自己擅长的古诗、散文写作,都做得丝毫不差。唯独八股一节,竟无一字褒扬。自己本不好八股,因考试临近,才跟着乔书酉学了些,一直颇为厌烦。听刘墉句句批评不离八股,心中早生怨气,又听刘墉最后一句,竟然是要劝自己弃考。不仅愤怒难耐,道:“若是必要写那什么八股,这县学考试,我不考也罢!” 阮承信大惊,忙连作手势,示意阮元不得对长辈无礼。阮元愤怒难制,哪里管得上这些,继续道:“原本跟着爹爹读书,学唐诗、记散文,何等开心?!直到前年准备进学了,开始学这八股,又要看字数,又要做对偶,多也多不得,少也少不得,天下还有更无聊的文章吗?既然学政大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