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2章:此时空之帖木儿帝国东征明朝3 (第1/2页)
上回讲到此时空的“帖木儿”大军成功东征,一路过关斩将,如风卷残云,给明朝上下造成巨大震动。 在此时空的西元1405年11月,“淇国公”丘福的19万大军覆灭于陕西蓝田,造成明朝举国震动。由于“帖木儿帝国”大军势不可当,导致北京城中的“明太宗”朱棣(“明成祖”)忧心忡忡,因为他收到了凤阳、淮安等地的奏报,说“帖木儿大军”兵锋已至,顿时城中一夜数惊,求援的急件接踵而来,仿佛大战即将降临。 朱棣凭直觉判断,攻击淮安府的军队不是“帖木儿”的主力,因为这个变化莫测的对手果然最让人难以琢磨。他到底身在何处?正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帖木儿”的一封书信及時送到,却令“永乐大帝”勃然大怒。 在信中,“帖木儿”对自己的河西、西安两战大胜侃侃而谈,称自己获胜犹如天助,并宣称自己此次出兵明朝,也是为了讨伐叛父杀侄得位不正的朱棣。当然了,这只是开战前的心理战,目的就是激怒对方。 此外,“帖木儿”还宣称自己已从安徽凤阳营救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并准备“扶立正主”。“帖木儿”的书信虽有夸大之词,但“建文帝”的旧臣前来投靠确有其事。朱棣不是三岁小孩,不会轻易上当。 一方面,信中还讲了这些“旧朝文官”带来了附近州府粮仓的信息,让“帖木儿”轻易解了大军补给的燃眉之急,但他仍派皇孙哈里为前锋,一路袭扰各地。“帖木儿军”一路征伐,百姓生灵涂炭,朱棣深感悲愤。 在另一方面,“帖木儿”的战略计划很清晰,其攻打“淮安府”是为了截断江南漕运,另一个目的则是袭取南京,另立新君。如此,朱棣急忙命令大将朱能停止征伐安南(越南),并立刻率军赶到南京去布防。同时,朱棣还命令“锦衣卫”尽快查明攻打“淮安府”的是“帖木儿”皇孙哈里所部,所率领的兵力只在五万左右。 更有消息,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也在哈里军中。很显然,哈里的目标是南京城,他极有可能仿效“靖难之役”时朱棣突袭南京的方式。不过,“帖木儿”大军的主力却正在向襄阳方面运动,其前锋已经攻克了明军在湖北境内的“洪山营”等六个粮库,为“帖木儿”大军的补给做好了长期准备。这让朱棣心生烦恼,得运粮。 朱棣闻报,知道这时投靠了“帖木儿”的“建文帝”旧臣们在献计献策,而“建文”一朝的不少文官们,因在“靖难之役”后逃散四方,同时也带走了府库中许多重要的军政文书。因此,“建文旧臣”们汇集在“帖木儿”帐下献计献策,使得“帖木儿”能够更加了解明朝的内情。如此一来,随着时间推移,“帖木儿”实力日益强大。 思虑再三之后,朱棣决定御驾亲征,但朝中大臣们听闻后纷纷劝谏,比如户部尚书夏元吉刚从南方征调来了300万两银子,皆乃郑和所管的“广州市舶司”通番商贸的收入。当他听闻消息后,也匆忙前来劝谏。 夏原吉说:“天子贵为一国之君,不可轻动,若一旦有失,则国本动摇。征伐之事,宜派大将前往。” 但朱棣听后却坚定地说道:“敌酋入侵,百姓涂炭。如今强敌横行,君王守土有责,朕意已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夏元吉听后感叹不已,而朱棣“御驾亲征”之事随之确定下来,于是开始调动军队了。 紧接着,“京师三大营”受命调动起来,在长城沿线的北方边境,除了负责防御鞑靼、瓦拉等蒙古部落入侵的卫戍部队外,北方明军中的精锐部队斗都已被集中起来,大军总计有20万人左右,其中多为步兵。 此时,“帖木儿”亲率的大军主力已经兵临襄阳城下。“襄阳”是湖北名城,不仅城墙高大,而且塔楼众多,是一座易守难攻之城。“帖木儿”将周围的几座粮库控制后,便对襄阳围而不攻,计划引诱朱棣来战。 “帖木儿”大军的兵力在11万左右,汇集了各部精锐,包括撒马尔罕重装骑兵、骆驼载运的铜炮等。这只大军在攻克西安时大肆劫掠,且士兵们都收获颇丰。因此,全军士气高昂,跃跃欲试地想要立马开战。 接下来,只要击败了朱棣所率领的明军主力,则平定明朝将指日可待了。这一路过来,“帖木儿”和他的士兵们已见识了“大明王朝”的富庶,使他决心要征服此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预示着其人生更完美! “帖木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