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5章,中亚劲旅远迈汉唐 (第1/3页)
上回讲到朱棣率领明军彻底击败“帖木儿”侵略军后,将降兵收编为“色目营”即“哈列军”,欲北上拒敌。 “哈列军”的将领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动,比如原本还是“帖木儿”重臣的“只罕杰儿”就对全军说道:“明朝大皇帝是我们真正的‘天可汗’!现在,我们要去征讨那些杀死了‘黄金家族’后裔的‘鞑靼人’和‘瓦剌人’,以报答大皇帝‘天可汗’的厚恩!”虽然这个“色目人”将军说的是突厥语让朱棣等人听不懂,但能感受气氛。 此时,“哈列军”士气高涨,又兼有朱棣忍痛给他们派发的每人每月高达50两之多的饷银,至少相当于普通明军步兵饷银十倍之多,足见朱棣对此“哈列军”的重视程度了。于是,大军摩拳擦掌,且进军神速。 而与此同时,鞑靼、瓦剌以及蒙古各个大小部落联军听闻朱棣正在“御驾亲征”,并且虽驾的还有新近收复的“中亚劲旅”即“帖木儿军”,便赶紧慌忙逃遁,却仍在“斡难河畔”被追上,于是双方爆发了激烈战斗。 “哈列军”全员骑兵,在追击战中颇占优势,更何况是朱棣御驾亲征?这一路上急行军,许多明军部队中的骑兵也逐渐落下,却始终只有“哈列军”紧随朱棣的亲兵护卫左右,打马冲锋,狂呼酣战,有我无敌。 这些中亚骑兵久经沙场,战斗经验十分丰富,知道蒙古人会凭借轻装骑兵的优势尽量与自己拉开距离射箭游斗,以此来消耗自己的马力。不过,中亚骑兵们却采取轻、重骑兵搭配模式,并迅速组成军阵后,冒着蒙古人的箭雨,一边由轻装骑兵放枪还击并紧随其后,一边由重装骑兵强行冲进蒙古骑兵的军阵中。 此乃当初以“塞尔柱突厥人”为主的中亚游牧势力先后对抗欧洲“十字军东征”和来自东方的蒙古大军西征之经验,毕竟当时以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为主的“回教徒”在与欧洲“基督教徒”打生打死之际,却被突然出现的蒙古骑兵捡漏,利用自己所俘虏的“汉人”工匠们制造的“火炮”轻易攻克了一座座中东“回教之城”。 后来,“回教徒”们在绝望之际,不得不向曾经的宿敌——“基督徒”求助,这才有了蒙古骑兵大战基辅罗斯大军、欧洲“条顿骑士团”等军事行动,不仅转移了“回教徒”们即将面临的“灭教之灾”,而且還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一万大军正面击败蒙古人的三万铁骑中找到了击败蒙古人的办法,便是“具装重骑”和“驼炮”。 “具装重骑”即人马披甲的重装骑兵,不仅头戴铁盔配有面罩,而且铠甲多为防御力极强的“板甲”,无论是刀砍剑刺都能轻易低档,尤其是蒙古人的“牛筋弓”和“铁簇”,射到对方身上就会被轻易弹开,除了拼耐力以耗死对方之外别无胜算。更何况那“驼炮”粗如大腿,由骆驼搭载并具有轻型火炮的杀伤力,威胁巨大。 “驼炮”其实就是用骆驼来运载并当作“炮座”的所谓“轻型野战炮”,为中亚乃至西亚地区常见的“火器”。当时的中东各方势力,喜欢把微型“火炮”或大口径“滑膛枪”安放在骆驼的背上,借助轻型炮架来操控的可以前后左右旋转的“火器”,因此也被叫做“骆驼回旋炮”。对于其设计,一说源于中世纪阿拉伯人的“骆驼弩”。 另一说,此炮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在西元1509年的“第乌海战”中,注意到葡萄牙卡拉维尔船的舰用回旋炮的优点之后,继而模仿出了“骆驼回旋炮”应用于陆战上。显然,这第二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才对。 因为“骆驼回旋炮”最早就是出现在埃及。不过,在“奥斯曼帝国”吞并了埃及之后,“骆驼回旋炮”才迅速在帝国的军队中普及,并在帝国和波斯的战争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