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政解析篇 (第2/3页)
有部门的设置及官员的调配,都按这一原则来进行。 如给中门下平章事”配备了个秘书副手——参知政事。给枢密院老大“枢密使”分的副手就更多——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佥书枢密院事。三司的老大“三司使”好些,手下有盐铁司(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度支司(财政收支,粮食漕运等)户部司(户口,赋税,榷酒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注定了只是个操心烦力的小角色。 精神继续贯彻,向下到“路”一级。路的主管叫“转运使”总管一路内的财赋动转,最先是用它来收夺藩镇的钱谷,可后来连它也要被怀疑,因时间稍长,转运使不管名字叫什么,它本身就又有了唐朝藩镇的权力。于是才又有了“漕司(管钱。老大转运使)宪司(管狱。老大提点刑狱使)仓司(管救灾。老大提举常平使)帅司(管兵。老大安抚使)”的设立,把转运使的权力都分了。 下面的州、府、县等官就更不用说了,加派的“通判”是他们的克星,名义上是副手,可动不动就名目张胆地叫嚣:我是监郡,朝廷就是命我来监督你的! 看到这,该明白赵匡胤的饭碗也不是那么好端的了吧?但这还没完,职能部门都设置好了,可对具体办事官员得怎样控制呢?赵匡胤显示出的才华让历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结舌、望尘莫及:他来了个官、职、差三分离! 你当了官,不管这官名有多大,也不等于你就是个什么官了。那只是代表你到了什么级别,可每月领多少钱回家。所以很贴切地叫“寄禄官”而职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只是个荣誉头衔。只有当你被差遣了。很好!这样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职、又有了权…但也别高兴,一切都是暂时的,随时都会有位仁兄突然走过来告诉你可回家歇会了,我的差遣来了。于是你就得让位,一切从头开始,再次等待。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审官院(考核京朝官)考课院(考核幕职和地方官)负责官吏考核,当时称磨勘。一年一考,三考为一任。但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么政绩。而是查你有什么过错。只要你不犯错,就能升迁。怎么样?明白为什么宋朝官员都老成持重了吧? 还有御史台和之后刘娥设立的知谏院。宋朝的言官不像唐朝,唐朝是直接对皇上说话、给皇上挑错。可在宋朝,你得背对皇帝,面向同僚,认准你的主攻方向!且有各种硬性规定如规定每月至少要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百日内无纠弹,即罢免降职或罚“辱台钱”而只要敢于奏弹,无论实否。一律有赏!明白宋朝官员为什么那么敢说话、那么不停说话了吧? 就这样,赵匡胤才基本上完成了“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大圣人朱熹语录 可这还不够。赵匡胤和赵普继续给官职来了个叠床架屋、官上加官,把转运使权力继续在暗地里分散了,最起码没监督管理权,这份权力派给了一叫“按察使”的官。于是就造成了转动使名义上是地方老大。可没人怕的现象。 范仲淹提议让转运使和按察使合而为一,把下属各部门各官吏工作情况全面向中央汇报,这样看谁敢不服。敢不用心工作? 命令一下,人心振奋。不过最振奋的人还不是各路的转运使大哥,而是开封城里当时最有名的大才子欧阳修。这时他升官了,是知谏院院长,掌握了宋朝1/2的弹劾权。而掌握这份权力的过程,就是他毕生引以为傲的业绩:吕夷简下野后,他和蔡襄、余靖等君子们同心协力,把吕夷简例年来安插进两府、两制、御史台、知谏院的同党们都赶下了台。20多年污垢一下都洗白,怎一爽字了得! 结果他爱干净就成了习性。9月仁宗皇帝开天章阁问策,10月九大条例开始实行,11月他就接连上书两封:一是弹劾两制官(翰林学士和知制诰)“今两制之中,奸邪者未能尽去”还得继续清洗。一是瞄准了由两制官推荐的御史台,掌管着宋朝另1/2弹劾权的同级部门“近年台官,无一人可称者”没一个人是合格的,不是当时,而是好多年! 很多年后,这两封奏章被认为是庆历年间最伟大疯子欧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