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 挥师急进 (第3/4页)
在西征军收复喀什的五天前。比格中校眼见自己和英国政府倾尽一切扶植的“洪福汗国”大厦已倾、土崩瓦解!大英帝国的“战略缓冲国计划”也同时成为泡影,一时间万念俱灰! 身心疲惫的比格中校,感觉自己的使命,已经彻底结束。便与被伯克胡里暂扣在喀什的英国政府“战地观察团”一道,匆匆撤向了英国在印度的军事基地——西姆拉大本营。 由于这次撤退过于仓促、狼狈,也是因为担心会受到伯克胡里的极力反对和疯狂报复;他没敢将残存的英国雇佣兵、军事教官团以及在喀什军工厂的英籍协理人员组织起来、一同撤退。而是在无奈之下,把这些人丢在了战场上。 不过,他也清楚。这些人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跪在地上举起双手缴械投降;而中国军队,绝不会屠杀放下武器、举起双手的俘虏。 临出发前。他亲自起草了一份长长的电文,发给了威妥玛公使。电报发出前,还曾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当报务员看到这份文稿的篇幅时,先是吃了一惊!当仔细看了内容,又惊了一大跳! 比格见报务员吃惊的样子,缓缓问道:“你见过这样的电文吗?” 报务员满腹狐疑地摇了摇头。 比格又问:“按你的理解。这份电文……它像什么?” 报务员思索了一下,笑了起来,“这是我见过的篇幅最长的电文!它像‘自白书’,也像‘悔过书’;更像‘灵魂拷问’……” 比格也笑出了声,“对!这就是‘入侵者的自白书’、是‘暴徒的悔过书’,也是‘帝国灵魂拷问记录’。全文照发!” 这是一份“妙趣横生”的工作电文。但道出的,是这位入侵者,被撼动灵魂后的悲戚心声: “尊敬的公使先生:今日,中国军队已经完全包围了‘洪福汗国’最后的武装力量——也就是伯克胡里的‘后方军团’与引上胡里的‘税警总队’,再加上其他军团的残部。伯克胡里这些人的最后抵抗,注定是徒劳的!这已经无法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数天内,这些仅剩的入侵者队伍,就会被中国军队彻底消灭! “‘洪福汗国’已经土崩瓦解。我们大英帝国的‘战略缓冲国计划’,也同时宣告了失败;帝国的梦想,成为了泡影。笑到最后的,是中国人…… “我在中国新疆十二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心情是无比沉重的!但是,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首先,是我们低估了中国人收复新疆的决心和能力。也低估了‘大中华家庭’,在当地民众心目当中的分量!纵然这些人生活在北京城的数千公里之外。 “尽管我们一直致力于,挑起这些民众同中国中央政府之间的仇恨与对立。也为了达成目的,我们巧妙地伪装成‘天使’,极力鼓动他们为了争取‘自由’和‘正义’,应该起来‘造反’;也不惜重金,收买世界媒体,开动所有的舆论工具,丑化、妖魔化中国的政府。 “更不惜代价!借阿古柏之手,诉诸武力来胁迫他们接受我们的‘价值观’……但我们的行动,都毫无例外地失败了!失败的竟如此彻底——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让现在的人,或者后来人,能够回味的一丝良好的痕迹。但却留下了‘侵略者’‘破坏者’,也就是‘魔鬼撒旦’的邪恶形象! “总而言之。我们低估了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确切地说,应该叫它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使‘大中华’家庭所有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肉眼无法识别,但又无处不在的,威力巨大的、休戚与共的‘命运载体’。 “这种无比坚实,而且无法隔断的基因纽带,或者叫它‘中华血脉’,维系了数千年;我们却傲慢地忽视了它的存在。我确信,这是我们失败的根源所在! “当伊莱亚斯以探险家的身份,查探中国军队的补给线时。他发现,在万里大漠戈壁转运粮草的队伍中,除了意料之中的大批后勤官兵;竟然还有数十万牵着驴、挑着担、背着小篓,徒步行走进疆送军粮的平民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甚至食不果腹!而他们的目光却是那样的自信与坚定,坚定的让我们恐惧! “伊莱亚斯的判断是对的——中国人早已把‘无形长城’,修到了新疆这个中国西部边境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样的‘长城’,是永远无法逾越的……换句话说,我们占领或者征服新疆,是出于一种算计,是要衡量‘利弊得失’的国家行动。而中国人护卫新疆,是不计代价的——因为这里,是他们共同的家园! “我们没有达到征服这块土地的目的,而我本人却被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征服。这简直不可思议!我想,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有这么一种神秘莫测的文化现象,具有不可想象的吸引力。我们可以用大炮轰开他们的国门,甚至曾经攻占他们的都城、烧毁他们的皇家园林;但这种看不见的中国文化,或者叫它‘中华血脉’,是无法摧毁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