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2章 文化扩张(六) (第1/2页)
相比于顺天府的百废俱兴,明朝可谓是四处受敌,到处都是一头包。虽然盘踞在东北的朱高煦承认了建文帝的正统,并接受辽王的封号,不过还是个军阀,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备战。 至于蒙古各部,地外辽东的朵颜三卫部倾向于汉王,时常兴兵进犯永平府和山海关。北元部虽然刚刚垮台,不过新上台的鞑靼首领鬼力赤倾向于府天府,多次兴兵进犯河套和侠甘地区。地处西北的瓦剌部和亦力把里部则不时兴兵进犯哈密等地,北边的边防早就捉襟见肘了。 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南边。西南的安南国闹**也就算了,居然勾结广西和云南的土司,公然北侵。朝廷自然不会容忍这些跳梁小丑,所以把徐辉祖派任为总兵军,统领二十万征蛮大军负责平定安南。 可问题是,云广和安南一带穷山恶水,明军水土不服,开战之初就多染疫病,战斗力大减。而夷地带民风彪悍,多产俍兵也就算了,安南人还有一种特产,那就是大象。面对来势汹汹的象兵,明军本能地就畏惧,打起仗来更是艰难。 战争打了两个多月,征蛮大军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反倒是让朝廷陷入了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由于云广一带山长水远,道路系统很落后,而大批军用物资要运用的难度非常大,总之这场战争拖的时间越久,明朝就越是不利。 虽说安南的叛乱够让朝廷头疼的了,不过更让朝廷寝食难安的是江南的倭患问题。这个问题自明朝建立之初就有了,元末一些起义势力失败之后,与倭人勾结为冦,劫掠沿海,是明初一大祸患。 后来经过朱元璋十数年的努力,才把沿海的倭寇清剿完。不过现在倭寇似乎有死灰复燃之势,因为不久前浙江水师传来急报,说有十几条战船海上被劫,似乎是倭寇所为。听到这个消息,朝廷上下哗然,搞得建文帝连年都过不好。 倭国与中原一衣带水,之间的关系却真是一言难尽。远的不说,就在元朝建立之初,元帝曾对倭国两次用兵,示过海上刮起两场大风,把横行天下、不可一世的蒙元大军吞没。自此,元朝再也不敢贸然发动对倭国的袭击。 第一阵吹走蒙元近万大军的大风发生在农历十月,神不神不知道,总之是十分之诡异。因为北半球的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二季,冬春两季发生台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第二阵吹走蒙元数万大军的台风就比较正常,它发生在八月。其实这一次战败,也怪元朝的皇帝不会打海战,居然下令元朝在海军在台风多发的季节发动海战,这不是找死不等日子吗?而倭国人侥幸逃离灭国亡种的命运,认为是这两场大风是上天挽救了倭国,于是乎顶礼膜拜谓之“神风”。 不管怎么说,败了就是败了。元朝两次对倭国用兵,都无功而返,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倭国侥幸战败无敌于天下的蒙元军,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以至于元末明初这段时间里,很多倭寇不停地过海劫掠华夏东南沿海。 另一方面,蒙元折戟的阴影笼罩在明朝皇帝的头上,以至于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将倭国定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 要知道,在明朝初年,东南的倭患闹的比较厉害,那时的倭寇大都是倭国南朝的武士,他们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等人的残余势力勾结,危害比较大! 朱元璋曾多次派使臣到倭国希望能够和足利幕府一统清剿倭寇,均被拒绝。当时倭国将军还放言:你们是大天朝,我这里是小天朝,大天朝之外有小天朝。你不要来管我们。 态度何其嚣张! 不得不说,朱元璋绝对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当年帮着张士诚对抗老朱的苏松之地的百姓,税收硬是比别处高上数倍。直到建文帝执政时,才改变他爷爷施行了三十多年的重税弊政。 而倭国大将军又是杀使臣,又不管好自家人,让倭寇过海来打劫,朱元璋怎么咽下这口气?不过,正是怕那两场邪门的台风,他轻易不想去撞那个邪,只能用闭关锁国的方式来严堵倭寇入侵,并用十几年的时间把沿海的倭寇都清了一遍。 此时倭乱死灰复燃,不但连正常的朝供贸易受到影响,恐怕连海运都无法正常开展。而现在黄河发生水灾,永平府的军粮还得靠海运来补充,所以海运畅通与否,事关山海关防线的稳固,是刻不容缓的。 为了解决倭寇劫掠的问题,明朝从正月就开始频频开朝会商定对策。而对明朝而言,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找出这支倭寇的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