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无言 (第1/2页)
杜老师上山时,扶灵的人是陈子轩。 曾经的纤纤少年,如今凛然有了一股难以忽视的霸道气场。在殡仪馆大礼堂众人的喧嚣声中,即便是沉默地扫视两眼,也能立即吸引所有的注意力。 “谢谢大家今天到场为杜老师送行。”大厅里终年散发的阴寒之气与清冷的声线玄妙地融合在一起,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单位领导和社区干部们都安静下来听他讲话。江雪恍惚的神志亦被唤醒。 “1952年出生后,杜老师便随身为南洋华侨的父母归国,除了家产,他们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一切:青春,信仰,情感,乃至生命。”经过年轻律师专业的演绎,不需要讲稿的有感而发具有了特别的感染力,现场熟悉或不熟悉杜老师的人们,都陷入了沉沉的哀思。 “他们的爱国之情,没有被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苦难消融,也没有被文*革期间的迫害磨灭,更没有因为终其一生的怀才不遇而动摇。”说到这里,他明显地停顿了一下,着意看了看端坐前排的几个人,接下来又目不斜视地说道,“s大图书馆源于香岩先生创办学堂时的阅览室,百年来藏有近20万册古籍,几乎每一本都经过杜老师亲手照料、修复,这意味着即便他37年来连续工作、从不休假,每天也需要修缮十多本才有能达到这个数字。试问,在座各位有谁能够把工作做到这一步?自始至终的兢兢业业、独善其身,不能言语的书既是他的伴侣,更是他的孩子。” 台下的各个听众纷纷点头表示附和,即便原本准备走个过场的领导们也换上了一副严肃的表情。作为华侨和右*派,杜老师的社会成分极差,年轻时根本得不到正经姑娘的青睐,终身大事被一拖再拖,送走年迈的父母后,独居而终,海外残存的几支家族血脉也都年事已高,无法回国照应。否则他的后事也轮不到外人来主持了。 “有幸在典藏室勤工俭学的四年里,杜老师从未因家境贫寒对我另眼相看。相反,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我如何为人:认真、负责、严谨、勤劳,这些弥足珍贵的品质值得终身受用。”讲到动情处,淡色的眼眸蒙上了一层模糊的水雾,“像我这样的学生,杜老师可能见过很多,可他这样的老师,我这辈子只见过一个。” “终身廉泊汗青节,半世辛勤为学子。”稳定情绪后的陈子轩恢复从容,抬起修长的手指示意众人起身行礼,“愿杜老师安息。”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领导先行离开,本就不多的人群很快散去,只剩下江雪一个在台下坐着,远远看着作为家属安排火化的陈子轩。 专业细分具体到殡葬领域,便是为不同人群提供价码或高或低的服务。可她以前总觉得,这种身后事,再热闹或者再寂寥,对亡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也就是给后人买个面子罢了。具体到今天这情境里,她不得不再次承认,钱真是个好物。原本因为亲属寥落而很可能显得冷清的送别,因为贵宾服务的筹划安排,显得格外庄重,让人误以为杜老师的一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凄凉。 只是,无论陈子轩为此花费多少,都无法改变逝者已逝的结局。 火葬炉的铁门缓缓升起,如同打开深不见底的黑洞,将老人被病痛折磨得只剩骨架的残躯悉数卷入,幻化作缕缕青烟和一捧黄土,最终归于虚无。 他沉默地捧着骨灰盒在前面缓步行进,紧绷的肩膀和不协调的步履都流露出巨大的悲痛。 江雪未曾想过他会与杜老师接下如此深厚的情谊,毕竟自己毕业后就很少回学校,遑论图书馆。分手后鉴于身份尴尬,杜老师也很少主动同她谈起关于他的事。当初领陈子轩去典藏室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如今却是阴阳两隔。思及此,她本能地伸手抚上那挺直僵立的脊背,轻轻的,不作任何言语。 劲瘦高挑的身影明显地停滞了,随后又大跨步地甩开这意外的接触,紧紧跟着工作人员,走向预定的墓地。 明知没有人看到这一幕,她还是自嘲地摆了摆手。当年他只有大一,那样偏执而孤傲的孩子,感情受挫后还要继续勤工俭学养活自己,如果没有杜老师的关照,恐怕早就撑不下去了。如今的她有什么资格或立场来询问、质疑,甚至安慰呢? 殡仪馆的贵宾服务员从头到尾张罗,下葬、封墓、立碑、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