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33节 (第1/2页)
高永民、贾政、于洪高和杨文钦,还有几个工部的小吏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狂喜之色。 要是真能增加2成粮食,就不是几十万石,而是几百万石的问题了。 朝廷收田税虽然南北不一样,各省也有不同,但平均起来差不多是十抽一。 按照此时一石米一两银子算,等于为天下创造几百万两银子。 不说功德无量,至少也有功于朝廷。 而且按照石仲魁的说法,此举获利最多的,肯定是他们这些官绅集团。 高永民作为专职屯田的郎中,当然最高兴了。 一旦北方的屯田工作有大功,那等着自己的必然是升官。 直接越过于洪高对石仲魁说道,“本官要奏请朝廷为你立功。” “不敢”,石仲魁忙行礼道,“此法古已有之,学生只是改进者。而且一则还没成功,二则托两位圣人的宏福,天下国泰民安,才有学生施展的机会。 三则,此事还需要众位大人援手和看护一番。 最后没有恩师的信任和教导,缮国公府的资助,学生的想法再多,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哈哈哈”,高永民等人见石仲魁摆明了送功劳给大家,不由大笑和满意起来。 至于他拍皇帝和太上皇的马屁,大部分人不仅觉得没问题,还暗叹他才20岁就深知为官的道理。 高永民看着拂须微笑的于洪高说道,“如松贤弟,为兄都羡慕你收了好弟子。” 第46章 点化 “哪里,哪里”,于洪高口中谦虚,脸上却露出满意笑容说道,“伯谦只是侥幸,而且他此时最重要的还是科举。 既然伯谦自知能力不够,大人不如派写个吏员和工部的人手,专注侍候这十亩农田如何?” 高永民这次根本没想过谦虚,或者是否抢了别人功劳的顾忌,不仅直接点头,还一口答应派140个工部的屯田兵丁过来驻守。 石仲魁心里虽然可惜和气愤,但一开始他就明白自己不可能独享功劳。 不说于洪高,就是顺天府衙门,今后肯定也会掺和进来。 与其最后成为风暴中心,还不如一开始就保住首创者的名声,把麻烦推出去。 而且现在看来,等高永民的奏疏一上,自己必然会入当今皇帝的眼里。 古代读书人从事农事不仅不会被人嘲笑,反而会获得士林的认可。 耕读传家在古人眼里,才是真正经的营生,而且官员家里哪个不是地主? 粮食增产就等于帮他们赚更多的钱。 至于暗中嘲笑自己是泥腿子,石仲魁根本不在意。 等发现稻田鱼吃起来时,有一股清香,肯定会和天朝某些年一样,把稻田鱼吹捧起来,而利益才是最好的推广之法。 至于粮食增产导致谷贱伤农的问题,那和吃不饱一比,只能说弊小于利。 而且,只要朝廷不是像一条鞭法一样,要农户用银子交税,根本就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 不过凡事有好也有坏,用银子交税至少就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巨大损耗。 真正出问题的,只能说是吏治。 …… 该问的也问完了,剩下的当然是往农田中放鱼苗了。 半个月前就准备好的鱼苗,不仅就用通惠河的河水养,还用芜萍和水草喂养。 一则鱼苗经过半个月的室内养殖,已经长到1厘米大小,存活率大大增强。 二则避免水质不同出现鱼苗大面积死亡,芜萍也就是无根萍随处可见。 缮国公府这处农庄面积五千亩,早在4月中旬种下的稻田里,随便捞一捞就能捞到大量芜萍。 这玩意农村常用来喂鸡鸭,现在无非是每天往试验田里倒一些而已,成本仅仅只是体力。 二十框木质大水盆,其中十框是花了1两银子,让专门养观赏鱼的渔户养出来的鱼苗。 另外十框是石仲魁让顺儿养实验出来的。 具体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大致估计应该有一两万尾。 石仲魁不知道最后能有多少活下来,而且即便只是一两银子的成本,其实已经让一般农户犹豫了。 好在平均到一亩也就百文,也就是十几斤粮食的价值,对乡绅来说不叫事。 等养的乡绅多了,规模起来了,价格肯定还会再降。 但深思几天,他还是觉得与其受制于人,还不如自己学会。 既然专门养观赏鱼的人家,早就知道如何人工为鱼卵受孕。 石仲魁想问,可想了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