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_010【夜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10【夜袭】 (第1/2页)

    对于聪明人而言,有些道理一点就通。

    王用士、费映环、魏剑雄等人,完全陷入了思维误区,只想着如何防守县城,却没考虑过可以主动出击。

    毕竟这是崇祯元年,农民起义还没成为普遍现象。

    作为知县,王用士第一次遇到农民军,而他手里只有少数衙役,守城都还得连夜招募乡勇。

    赵瀚献策,纯属临时起意,甚至不清楚敌军情报。

    当时,他看到李主簿的头颅,被人拎着沿街示众,这才下定决心赌一把。

    能杀主簿平民怨,知县是个狠人啊!

    既然是狠人,那就给出冒险计策。这叫看人下碟,也叫问客杀鸡。

    若换成一个庸碌之官,赵瀚肯定献保守之策,他才不会自讨没趣呢。

    再次返回县衙,待遇又不一样,有吏员全程护送引导。

    赵瀚虽然立下大功,却并未沾沾自喜,态度恭敬的拱手说:“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估计是王知县杀人立威,赵瀚又得知县赏识,这个文吏不敢怠慢,赔笑着回答:“免尊,姓杨,唤作守中,县衙礼房一小吏而已。”

    “原来是杨先生。”赵瀚恭维道。

    文吏忙说:“不敢当先生之称。”

    一路闲聊,渐至县衙大门口。

    大门西侧设一门亭,地面明显磨损严重,想必平时经常有人进出。

    赵瀚随口询问:“那是什么所在?”

    文吏介绍道:“此乃申明亭,专用于和解小案。”

    赵瀚颇感兴趣,忙问其细节。

    经过文吏一番解释,赵瀚的固有认知被颠覆,原来明代审案不是直接击鼓升堂。

    县衙大门西侧,必建有申明亭。

    财产纠纷、打架斗殴等民事案件,得先到申明亭进行劝解。

    案件双方的里甲长官,还有县衙的相关文吏,一起对当事人陈说利害。若能庭外和解,则用不着打官司。若双方都不肯让步,那就拟状击鼓立案,由县太爷亲自升堂审理。

    是不是非常熟悉?

    司法调解啊!

    这玩意儿是朱元璋首创的,可以把各地州县长官,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放出来。

    当然也有缺陷。

    随着大明吏治败坏,县衙主官们开始怠政,啥事儿都让文吏去处理。文吏可以和里甲长勾结,在司法调解阶段,威逼当事人让步,导致弱势方总是吃哑巴亏,许多积年老吏甚至因此掌控民事大权。

    既然穿越回到古代,就必须了解各种社会情况,否则今后打官司都不知道该走哪扇门。

    见赵瀚问这问那,似乎对县衙很感兴趣,文吏主动客串起了导游。

    他指着县衙的第二道门说:“此乃仪门,并不常开。只有知县上任、迎接贵宾、祭祀庆典……此类喜庆日子,才会打开仪门出入。”

    赵瀚立即领会:“礼仪之门。”

    “小公子正解,”文吏又指着仪门东侧的偏门,“此乃人门,又称喜门,供县尊及亲随出入。”

    赵瀚指着西侧的偏门问:“那道门呢?”

    文吏解释:“那是鬼门,又称绝门。用于提审重犯,或者押解死囚赴刑。”

    赵瀚说道:“晦气。”

    “可不正是晦气吗?靠得近些都阴风阵阵。”文吏笑着说。

    仪门之内是大堂,知县升堂审案的地方。

    大堂东西两侧,是钱粮库和武备库,县衙六房分置左右。钱粮库由县丞负责,相当于财务室兼档案室;武备库由典史负责,里头放着刑具、兵器及其清单。

    “前面便是宅门,在下不便再送。”文吏止步道。

    赵瀚拱手说:“多谢。”

    宅门隔绝内外,有门房看守,想见知县必须通报,不给钱一般不让进,俗称“走门子”。

    宅门之内是二堂,知县真正的日常办公场所,穿过二堂才到知县的起居内宅。

    赵瀚一路走走停停,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