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仙母种情录(90)决断圣心 (第2/4页)
,颇孚人望,而太孙年少德薄难以压服。 「太祖顾忌自己百年之后,恐其有逆上夺位之举,便下诏重建云隐寺,让武安王 代己出家,在庙中持戒修行,说是为天子念经祈福,消弭征战的杀孽罪愆。」 后来圣孙继位,改元承业,武安王为了避嫌表忠,又让嫡长子为先帝守孝出家,但承业皇帝宽宏大量,赐还武安嫡子帝王家身,令其只需从子孙挑选一人代替,无论嫡庶长幼皆可。 「此后这不成文的规矩便流传下来,武安王代代有庶幼子遵循旧例、出家持戒,只是要求愈发宽松。到得神武年间,武安王一脉只须择一外人赐姓'武'便能做当代亲王替身,而这些受赐姓者其实除了剃度落发、每月祈福数日,便与常人无异,亦可娶妻生子、喝酒吃肉。」 孚咎则是本代武安王的二重身,他原是幽州人士,光纯十年进士,性躁乖戾、愤世嫉俗,因言语不敬得罪同侪而被贬扬州,落魄潦倒、众叛亲离之际却被武安一脉看上,因此代王剃度受戒,任云隐寺监寺,已有十年之久了。 「我不屑一顾地嘟囔道:」 原来是个假和尚……「」 徒孙如此说,倒也没错。 「范从阳哈哈大笑,忽然伸手一指,」 胡大壮已在前面候着了。 「我们聊着聊着,已经走到山脚了,耕地在望,经过昨夜大雨,稻田更显青翠欲滴,细长叶片上残露未尽。胡大壮正在山脚道路等候,身后的田间地头,不少人正在忙碌,衣着朴素,荷锄带箪,劳作之间手脚沾满泥巴。我高兴地伸手招呼:」 胡大哥。 「」 柳兄弟。 「胡大壮也早已看到我们,此时迎上来,粗犷一笑,又对着范从阳颔首,」 教席。 「这称呼颇为奇怪,且并无尊卑之别,但我不甚在意,水天教之事我知之不详,不能想当然。」 大壮等了这么久,辛苦了。 「范从阳微笑点头,」 田里不少人在干活,咱们就绕着外边转转吧。 「」 阁下怎么……?「此时范从阳失去了儒士风度,说话浅显通俗、流利自然,既不引经据典也不之乎者也,甚至还带着乡音,我心下一奇,不由斜眼发问,却寻不出一个恰当的描述。」 言谈粗俗是么?「范从阳哈哈一笑,」 徒孙,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过是交流的媒妁,哪种合用便用哪种,没什么分别。 「这说辞倒是新颖,却反而勾起我另一个疑问来:」 那日阁下与孚咎的交谈又是怎么回事?「我与范从阳脚下不停,跟着胡大壮并行向着天地而去,他抚须了然道:」 原来是此事。 老夫与孚咎同属入朝为官的文人,因此交谈便要用'官话',此乃不成文的规矩,否则便是自贬身份。 「每句每读,骈双合偶,取君臣相佐、尊卑有序之意;首尾低、中峰高,则是合躬微躯、奉至尊之论。」 数十年以来积重难返,'官话'又何止用于平日交谈,上至奏疏国策下至文书布告,俱已默循此例——就如那寇隐上的祥瑞疏,正是其中典范。 这亦是光纯帝治时,文人结党、儒生掌朝养成的歪风邪气,真是酸腐朽烂——就连启蒙取字,都成了攀亲带故、互认门吏的根据。 「范从阳撰成巨着,应当算得上儒林秀魁,却对同侪齐辈的拂袖作风丝毫不留情面,倒让我不由高看了几分。而且我略一回忆叶明夷所背诵过的祥瑞疏,果然是句句成双成对,只是她腔调平正犹如常人交谈,彼时我未能发觉此中奥秘,现下才知其中也带着骈双合偶的矫揉造作,不由摇头鄙夷。谈话间,我们三人已到了田地近前,便绕着外圈行走起来。我定睛一看,许多人正在将稻田埂岸挖出一个缺口,将田中蓄水通过间渠放走,不由发问道:」 他们为何要将水放掉?作物生长不是需要吗?「范从阳微微一笑,并未出言解答。胡大壮倒是直言不讳:」 柳兄弟,谷子要长成是需要水没错,不过现在已经六月,稻子都抽穗结谷了,就不需要太多水了;昨天的雨太大了,如果不放掉,会把稻子淹死的。 「」 啊,原来如此。 「我虚心应道,这才明了其中还有此番缘由。长见识了,从书中读来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并不尽然相同,圣贤书也不是那么万试万灵,又或者自己并未将圣贤书读通读透。我们又走了几十步,忽见一方稻田的埂岸上坐着一对爷孙,老者头发花白,面容沧桑,精瘦骨干,穿着草履,裤脚裹着泛白的泥巴;一旁的则是一个小女孩,约四五岁,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粗布衣裳,脸蛋上泥巴点点,双脚在泄水缺口处晃荡,正在濯洗脚丫上的泥巴,也是不亦乐乎。在偌大田亩间劳碌的有膘朴汉子,亦有粗壮农妇,但小女孩却是未曾见过,我颇有些疑问,走上前去礼貌地鞠躬问道:」 (苹果手机使用Safari自带浏览器,安卓手机使用chre谷歌浏览器) 老丈,你家姑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