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红星传奇_第一四八章 天水会战(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四八章 天水会战(二) (第1/4页)

    蒋介石、杨永泰、贺国光、晏道刚几个人抢到地图跟前一看,心里登时就铮亮,这红匪撤防固原的时间基本和马鸿逵向天水进军的时间相同,不用说,这支红匪部队是尾随马鸿逵七师主力而去,那意图不就昭然若揭了么?

    蒋介石心里还存在几分侥幸,命令给马宏宾发报,告诉他平凉是空城,让他立即攻占平凉,务必探明平凉红匪去向。

    等了半个小时马宏宾都没有回电,蒋介石气的直骂娘希匹,直骂军阀统统该死。

    杨永泰说:“委座,现在情况可以做两种设想,一种是比较好的情况,那就是刘一民主力在西安潼关一线未动,这平凉守军只是南下增援天水,起牵制骚扰作用,协助天水守军守城。第二种情况就比较严重了,那就是刘一民以天水为诱饵,吸引马步芳主力来攻,要在天水城下一举解决马家军主力。这个情况就很可怕了。我个人判断应该是第二种,因为从马步芳的电报看,第一次说伤亡8000人,击毙红匪3000名。第二次竟然说他的部队已经不到5万人了,要求停止攻击,撤到甘谷一线布防。并且说再打下去,青海武装力量就要全部交待在天水城下了。这说明个问题,那就是驻守天水的,是刘一民的精锐部队,而且从胡宗南部囤积的武器弹药中获得了补充,让号称悍不畏死的马家军头破血流,不愿意再打了。同时,天水守军能够用炮火摧毁马步芳的炮兵,足以证明守军火力强大,训练有素,工事坚固。我想,刘一民怕是想利用天水城防消耗马步芳主力,尔后再予以围歼。如果我判断的不错的话,刘一民的主力怕是正日夜兼程地往天水赶,企图在天水解决问题。”

    晏道刚说:“如果刘一民企图得逞,那甘肃、青海、宁夏不就都成红匪的了?那太可怕了,马步芳部一旦被歼,我军在甘宁青就再无军事集团和红匪抗衡,那样的话,整个西北就完了,而不单单是一个陕西了。”

    蒋介石听的心里哇凉,马上命令空军派出飞机对天水地区进行侦查,判明战场形势。同时命令马步芳、马鸿逵迅速上报天水守军番号,侦查战场周围有无红匪主力运动。

    早上5点,刘一民已经率领军团直属部队和11师赶到了中梁。

    中梁地处天水到甘谷、兰州的大道上,是青马主力撤回甘谷的必经之路。

    部队从籍河南边绕过来,一夜行军,都很疲劳。

    刘一民让部队休息一个小时,自己带着罗荣桓、蔡中、曾中生、高原、黄苏、袁国平、赵捷、周毅和各团团长政委看地形。

    这中梁只所以叫中梁,是因为地形得名的,就处于一道梁子的中间,梁下面是一道大土沟。此时,连接西安和兰州的大道在梁上通过。刘一民知道,后世310国道改在了沟里通过。

    要是能把青马骑兵引到沟里,那就好办了。可惜。刘一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骑兵作战对地形要求严格,进入沟里等于送死。青马不会放着梁上的大路不走,而去走沟里的。

    看完地形后,刘一民决心就在天水称出来后沿大路上坡的坡头上实施阻击,用炮团和重机枪团的火力大量杀伤敌人。让11师沿山梁4公里宽度布设阻击阵地,彻底将青马主力堵回到天水城下,然后实行火力绞杀。

    刘一民决心下定后,就让曾中生、蔡中、高原、黄苏领着干部们划分防区,组织部队严格按照步兵训练刚要里面的要求布设阵地去了。自己回到临时指挥部,与刘建力12师、陈大勇独四师联系,询问部队进展情况。

    12师和独四师回电,他们都已经到位,正在构筑工事。

    刘一民又和李清、冯达飞联系,询问战况,通报主力已经到位,对坚守天水城的28团、独一团提出表扬。

    看看部队都已经到位,就等着天亮后的决战,刘一民给总部发去了已经抵达战场、部署完备的电报。

    正在西安的**、朱德、周恩来、刘伯承一夜未睡,正在等着天水前线的消息。一接到刘一民的电报,**马上命令通报**、彭德怀、徐向前和潼关前线、河防前线指挥部,天水前线我军主力已经到位,决战即将打响,要求各部进入紧急状态,严防国民党军队偷袭。

    发完电报,**笑着对朱德和周恩来说:“恩来、老总,马上就要打响了,马家军即将成为历史名词,我们就在总参谋部里睡一会儿。我估计啊,很快南京就乱了。”

    刘伯承说:“是不是需要提醒一下刘一民,要注意提防蒋介石狗急跳墙,出动空军轰炸。”

    **大手一挥:“不用了,刘一民打仗,这些问题都是常识。我们不用啰嗦,坐等捷报吧。”

    朱老总说:“蒋介石有可能大打一下,他不会看着马步芳集团覆灭的。”

    周恩来也说:“确实是这样,马步芳、马鸿逵主力一旦覆灭,青海、甘肃就再也没有敌人主力部队了。宁夏的马宏宾不是我军对手,眼见这甘宁青就要成为红色根据地了,蒋介石这会儿要是知道战场情况,恐怕会一直骂娘。我估计,他会采取三个措施,一是要张群立即约见我们,要求战场停火,放马家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