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造大顺天_第113章 华督府的家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 华督府的家底 (第2/2页)

外,老百姓们也得到了很多好处,因为董应举作为田主,他只向佃户收三成,其余七成都给了普通百姓,像这样的分配方案人人都可以接受。

    当时董应举便质问,既然朝廷内帑早枯竭,又不能继续增加民间赋税,那么为啥不实行屯田呢?光他屯田就有四万两白银的收入,其他地方官府屯田收入岂不是更多?

    实际上,董应举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土地,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钱,去将这个庞大利益体所占据的土地买下来,可是李晟却有这样的能力,

    也就是说,倘若李晟将这一千万亩耕地尽数租赁给无地农民,然后只取三成地租,便意味着到手七百五十万石粮食,而此时湖广市面粮价基本在一两到二两银子左右一石,如果运到京城去都能卖上三两六钱的高价,这就意味着革新军理论上是拥有七百万两到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收入空间。

    当计算出这个数字后,李晟却感觉有些怪怪的,因为在他前世模糊的记忆里,整个大明岁入也只有两千万两左右的规模!

    要知道,整个大明朝的耕地面积差不多在九亿亩左右,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按照屯田收益数字来征收农业税,哪怕亩产量只有一石半,则总产量都在十三亿五千万石上下,若是按照明初每亩三升三的比例,大明的实际赋税都有至少三千万石。

    可问题是,这一套系统发展到明末却演变成只有十分之一的土地在征收高额的赋税,甚至还屡屡加征。而超过九成的土地则以各种名义投寄在皇室、宗亲、大臣、乡绅等等各个利益阶层的手中,这些土地则根本不交一分钱。

    倘若大明能够将赋税收到每一寸土地上,按照正常百分之十的赋税标准来看,都能至少年入一亿白银左右的规模,无论是支付军饷还是解决财政危机,都已经完全足够。

    宋献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崇祯为图宽仁之虚名,不肯真正将税收到该收之人身上,只加赋税于小民头上,只会使得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最终致使百姓民不聊生,岂非可笑?”

    李晟到此时也终于明白了宋献策的意思。wap.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在宋献策看来,倘若土地直接分给有功之臣,将来恐怕同样难以逃过覆辙。

    李晟深以为然,功臣团体的腐化速度是相当快的,就像作为满清支柱的八旗军事集团,在进入关内后都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腐化得打不了仗了。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虑,针对土地的安排都将会决定未来革新军的发展,甚至如果有一天李晟要开国,土地分配制度也将会成为立国之基。

    李晟顿时陷入了苦苦思索之中,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立好这个根基呢?

    沉思了片刻之后,李晟轻声道:“趁着人都在,咱们还是一起开会议一议吧。”

    宋献策点了点头,土地分配已经成为了利益之争,让更多的人为之发声,也能看看这潭水到底是深还是浅,这对于华督府未来具备很重要的意义。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