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生存指南_第012章:洪武二十五年(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12章:洪武二十五年(下) (第3/3页)

多字,老朱像一个迟暮老人一样念念叨叨,而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是‘好名’,足有五次。

    大体是一个长辈在教育晚辈,要勤勉好学,克己守身,将来和他父亲一样,在史书上留个‘好名’。短短的两千多字,‘好名’出现了五次,可见老朱当时的心态,他也是想要留个‘好名’的。

    这一切,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戛然而止。

    老朱什么都不在乎了。

    蓝玉案,迁怒了一场,当年就发布告示,无论是胡党还是蓝党,就此打住。

    实际却没有打住。

    老朱最后的那几年,一直都还在死人,比如傅友德,比如冯胜,傅友德疏远一些,冯胜,和某个在史书中意外地留下了好几笔的小先锋张焕一样,都是老朱的贴身侍卫出身,最后也赐死了。

    不在乎了。

    那还有甚么‘好名’?

    以至于,到了最后的最后,为了让孙子干干净净地接手朝政,没有任何掣肘,满宫的后妃,也一次性全部带走。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如果真有人要写一本《洪武二十五年》,老朱的去世,并不算终点。

    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依旧算是一种‘洪武二十五年’的延续,这位登基时才18岁的少年人,继承了爷爷的铁血狠辣,还有父亲的虚伪无情,刚上位,就毫不顾忌一家人情面地对诸多叔叔们展开了清洗。

    短短一年时间不到,七位藩王或死或黜或囚。

    老朱还活着的时候,对于藩王,祖孙两个有过一次问对。

    老朱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允炆没有回答,而是反问:“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老朱沉默,然后反问:“汝意如何?”

    朱允炆的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老朱的反应,很欣慰:“是矣。”

    然而,最后的最后,结果是,朱允炆没有什么‘德’,没有什么‘礼’,直接就开始‘削’和‘废’,并且,大概自己也没能料到的,才一年时间不到,就不得不‘举兵伐之’。

    伐谁?

    朱棣。

    诸多史书中,都说朱棣是一个阴谋家,提前就准备好了谋反,在自家花园地下室里打造兵器,如此之类。

    完全不顾逻辑上的时间线。

    老朱是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去世的,燕王是在建文元年七月起兵的,整个过程,才一年出头而已。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等兄弟连续或废或死,而朱棣自己,也根本讨得了好,不仅军权被夺,燕王卫队被调走,还遭遇文官的严加看管,并且,不得不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都送去了金陵当人质。

    朱棣还尝试过装疯卖傻。

    这其实都是服软。

    潜台词就是:侄儿啊,到此为止吧,放叔叔一条生路。

    可以说,相比其他已经落难的兄弟,燕王的处境也一点都不好,更别说还有足够的密谋时间。

    燕王的起兵,是非常仓促的。

    而且,还有一个说法,诸多塞王,以燕镇最强。

    又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把拥有甲兵八万还控制着朵颜三卫的宁王放哪里了?

    那么,为什么是燕王?

    因为朱棣很清楚,上面三个哥哥都已经去世,如果不算朱标一系,他其实是法律意义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在自己那个毫不讲一家人情面的侄儿完成了对一群弱势王爷的清洗之后,接下来,第一个就是他。

    已经都把儿子送去当人质了,建文帝还没有缓和的迹象,不反,难道等死?

    燕王反了。

    开始的时候,朱棣完全处在弱势地位,被官军追着打,如同流寇。

    直到拿下了宁王的军权,才拥有了和官军对抗的实力,然而,双方的差距依旧很大。

    谁也没料到,就这么拉拉扯扯了四年,竟然……成了!

    建文四年,燕军奇袭金陵,一战定江山。

    永乐皇帝即位。

    这一场因为洪武二十五年那一场大变引发的波澜,才正式宣告终结。裴玄黄的洪武生存指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