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_山海经的第四点想法:唯一且真正的至高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的第四点想法:唯一且真正的至高神 (第3/5页)

么春秋战国以前的典籍,有关于他的记载吗?答案是:零。

    堂堂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西周没有任何典籍提到他,后来的墨子、孟子都没有提他。包括我一直喜爱的屈原的《天问》,也没有提到伏羲。

    你们肯定很好奇,伏羲到底是怎么成为三皇之首的。

    答案当然是因为孔子……

    孔子《易经·系辞》里提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后面还有,我就不贴了,意思是描述他结绳作网、教人打渔的功绩。

    总之,孔子意思是说,古代的包牺氏之所以能成为王,是因为他创造了八卦……顺带还有制作网的功劳。

    但主要还是八卦,包牺氏死了,神农氏继续衍化,神农氏死了,黄帝衍化……到了现在,成了易经。而我最爱的周公,对此怎么怎么的……

    以上,这就是最早关于伏羲的描述。

    孔子的影响力,当然是很大的。之后战国中后期陆陆续续,也开始有些贤人在自己的典籍中提到伏羲了,并且开始出现了他的事迹。

    比如战国后期的文物——楚帛书,就是最早描写了伏羲传说的实体文物。说他和女娲创造了世界,这也说明女娲真的就是个至高创世神。

    不过这件国宝在国外,国内只有摹本。

    还有战国后期的《庄子》也有提及,原文就不贴了,也就提个名字而已,跟各种造物件,搞发明的上古始祖,放在一起提及,地位并不高,甚至还很低。几十个始祖中,伏羲排倒数第二……

    由此可见,伏羲的传说故事,实则在孔子开始歌颂他,然后战国中后期才陆续出现他的传说的。

    并且在那个时候,伏羲的名字都不确定,有叫庖牺,有叫包牺,有叫风牺,有叫伏戏……

    而女娲,则一直是叫女娲。

    由此我觉得,战国中后期,伏羲的传说才刚刚兴起,正在被人加工整理中……

    直到西汉,独尊儒术,伏羲的名字才被确定,而且其传说才突然丰富细节起来!

    西汉早期的司马迁还算有节操,《史记》没有给伏羲太多记载,他认为伏羲的记载不真实,没有采用,只在自序中提到一句: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意思就是:我听先人说,伏羲氏很纯厚,创造了易经八卦。

    没了,这就是司马迁对伏羲功绩的全部描述……

    难怪学术界认为,《史记》已经是非常有节操的信史了,司马迁还是较为客观的。

    所以这里我也相信,伏羲这个人肯定是存在的,古王之一,亘古之时的某位始祖。只不过这位始祖,在数以百计的始祖中,并不能排的上号,春秋以前,根本没有名气,他的最大功绩是创造了八卦。

    要不是易经到了后来越发火爆,周朝更是达到巅峰,再加上孔子宣传,伏羲氏的人气在诸多人文始祖之中,不一定能排的上前三十……

    最早的伏羲地位别说三皇之首了,第三十皇都不一定有他。

    可随着孔子的地位提升,儒家学说彻底成为主流后,伏羲也水涨船高,毕竟《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而易经八卦,伏羲是最早的起源者。

    比如刘歆,也就是我一直诟病他把山海经活活整理少了一半的家伙。

    他将伏羲推到了最高峰:“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

    这也是第一次,将古往今来流传的‘太昊’,直接联系为伏羲了。

    注意,在刘歆之前,太昊就是太昊,又称大皥。而伏羲就是伏羲,两者根本没有毛线关系。

    儒家一代代这么定义下来,到我们现在成了真理。

    《山海经》中有提到过大皥,但绝没有庖牺、伏羲之类的存在,也没有说谁作‘易’。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我看不出他跟伏羲有什么关系,所有关于大皞是伏羲的言论,都是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突然出现的。战国的楚帛书压根没提过这个事,只能说儒家太能‘修书’了。

    至于什么木德之类的,就不解释了吧。

    大家知道,五行始终说绑定古之帝王,是非常典型的牵强附会行为。

    除了刘歆,还有东汉的班固,也搭了把手将伏羲送上了神坛。

    班固的《白虎通义》写了: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

    一口气,将伏羲拔升到第一位!

    至此,伏羲成为无上人皇,超越女娲,登顶为百王之先,列祖之巅。

    并且他的身世也出现了,华胥氏雷泽生伏羲。

    得,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